新任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二、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力”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力”,对提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蕞大的专业支持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美国考夫曼基金会主席施拉姆在其著作《创业力》中提到:“目前单论教育技术手段,很多国家已超越美国,但是美国的优势还将保存,这种优势就是美国人文化中的‘创业力’,这是美国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而中国大学生仅为1%。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要用好“看得见的手”
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青年创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创历史新高,需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政府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这两只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就业增长。
首先政府要营造鼓励创业的制度环境。美国联邦政府1980年就颁布了促进科技转化的《贝多法案》和《史蒂文森-魏德勒技术创新法》,1982年和1992年又先后颁布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和《小企业研究和开发促进法》。日本政府在1995年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性事业活动临时措施法》,1998年颁布《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新事业创出促进法》等一批支持创业的法律。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和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在制度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其次政府应对涉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明确的激励机制。如简化审批环节,公开审批流程,降低创业型中小企业注册的门槛;建立制度性支撑系统,在融资、服务、培训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促进创业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和激励创业的税收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创业资金支持系统等等。蕞后,政府还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使得青年敢于创业、勇于竞争、不惧风险。
大学是创新创业精神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0世纪后期,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利用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新产业,加速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大学从社会支撑机构转变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些富于创新的研究型大学被人们称为“创业型大学”。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大学,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融入教育体系中,大学功能由此拓展到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为美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美国也因此形成了两个著名的创新轴心:一个是美国西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另一个是美国东部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使大学功能得到深化和拓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明确提出要建设研究型大学,但鲜有高校明确表示要成为创业型大学。事实上,这两种类型也可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所大学的描述。高校完全可以创造出一种集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二者并行不悖。以这种创业型大学为核心,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新模式,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使创业型大学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国内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握机遇,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人才的优势,率先举起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大旗。
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阶段的创业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对学生商业和经济意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相比之下,我国创业教育重点在大学生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来说,应着力于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质疑,提倡独立思考;对高校而言,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建设、争做研究型大学,而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职、中职学校,也不应一味追求升等,应将重心放在努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和工作岗位变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职业人才。
就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大学,特别是创业型大学,应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头羊”。大学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和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大学要致力于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等为一体的“立体型-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筑;要通过搭建学科交叉平台,鼓励“干中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要建立一二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双赢。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力”,对提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