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发展迎来新机!2018年要干这九大工程!政府给政策给补贴!
原标题:江西农村发展迎来新机!2018年要干这九大工程!政府给政策给补贴!
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行动计划》。
到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其中包括,培育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6个(稻米、蔬菜、果业、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超100亿元的产业3个(茶叶、中药材、油茶);
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0家、超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超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实现新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0亿元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
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等三大优势品种,重点建设“四个产业园”,即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园、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园、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园、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园,逐步建立以品牌为引领、以品种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种粮大户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依托的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新机制。重点打造以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都昌县、永修县、贵溪市、安义县等为重点的400万亩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基地,以吉水县、新干县、泰和县、崇仁县等为重点的200万亩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基地,以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袁州区等为重点的300万亩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基地,以万载县、铜鼓县、宜丰县、莲花县、渝水区等为重点的100万亩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基地。到2020年,每个产业园大米加工能力达到百万吨以上、大米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落实订单面积1000万亩以上,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4个,区域品牌大米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全省稻米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发展南昌县、新建区、柴桑区、乐平市、高安市、丰城市、袁州区、渝水区、永丰县、吉州区、上饶县、广丰区、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湘东区、贵溪市、临川区、安源区等城郊产区,安义县、永修县、青原区、芦溪县等供港产区,瑞金市、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石城县、全南县、龙南县、信丰县、寻乌县等供沿海及“一带一路”产区,广昌县、万载县、瑞昌市、黎川县、铅山县、都昌县、莲花县、泰和县、新干县、峡江县、崇仁县等特色产区,鄱阳县、余干县、湖口县、瑞昌市、上栗县、都昌县、永修县、庐山市、德安县、濂溪区等水生产区。到2020年,全省新建设施蔬菜基地60万亩,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13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400万亩),产量达到2200万吨,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新增蔬菜储藏保鲜能力15万吨。
做大做强以“脐橙、蜜桔、甜柚”等柑橘为主的优势产区,加快发展早熟梨、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区,着力培育蓝莓、火龙果等新型特色水果示范基地,形成“一主多特”(即以柑橘为主,多种特色水果共同发展)的果业发展格局。主要形成安远县、信丰县、寻乌县、瑞金市、赣县区等脐橙产区,南丰县、南城县、广昌县、渝水区、寻乌县、永修县等蜜桔产区,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安福县、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永新县、广丰区、上饶县、万年县等甜柚产区,遂川县等金桔产区,永修县、湖口县、金溪县、彭泽县、柴桑区、庐山市、莲花县、贵溪市、峡江县等早熟梨产区,奉新县、宜丰县、靖安县、安远县、寻乌县、武宁县、永修县、芦溪县、井冈山市等猕猴桃产区,新余仙女湖区、新余高新开发区、柴桑区、瑞昌市、湘东区、吉安县、新建区等葡萄产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安义县、柴桑区、永修县、安福县等蓝莓产区,南昌县、吉安县、武宁县、柴桑区、永修县、芦溪县、寻乌县、青原区等火龙果产区。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水果基地100万亩,新建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10万亩,水果总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柑橘面积达到6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水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水果储藏保鲜能力15万吨,新增或提升水果良种繁育基地20个。
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重点打造遂川县、井冈山市、永新县、万安县、泰和县、上犹县、崇义县、兴国县等狗牯脑茶产区,修水县、庐山市、瑞昌市、都昌县、濂溪区、柴桑区、铜鼓县等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婺源县、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市等婺源绿茶产区,浮梁县、乐平市等浮梁茶产区,以及资溪县、靖安县等白茶产区。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打造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4个,茶园面积达到260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新增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5家,在“四绿一红”基础上继续打造全国茶叶知名品牌1—2个。
加快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樟树市、临川区、新干县、修水县、会昌县、南城县等以车前子、黄栀子、茱萸子、枳壳为主的“三子一壳”中药材产区,东乡区、峡江县、遂川县、德兴市、全南县等以杜仲、厚朴、黄柏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产区,横峰县、万载县、上高县、铜鼓县、贵溪市、余江县、龙南县、井冈山市、南城县等以葛、百合、铁皮石斛、芡实、黄精、青钱柳、山药、皇菊、莲子为主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区。到2020年,全省新建2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万吨,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围绕宜春片、吉安片肉牛优势产区,重点建设高安市、泰和县、吉安县、丰城市、安福县、樟树市、渝水区、信丰县、瑞金市、永新县等10个肉牛养殖重点县(市、区);围绕赣西、赣西北和赣东北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建设修水县、上栗县、万载县、广丰区、湘东区、铜鼓县、樟树市、芦溪县、安福县、瑞昌市等10个肉羊养殖重点县(市、区);加大江西省7个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和保种场建设,大力开发地方高端猪肉产品。到2020年,全省生猪出栏量达到3300万头,其中地方猪(含杂交猪)出栏3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800亿元,其中地方猪(含杂交猪)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牛出栏量增加30万头、达到190万头,羊出栏量增加40万只、达到140万只,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比重由5.8%提高到8%以上,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由18%、32%提高到25%、40%以上,草地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220亿元。
巩固提升常规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达、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富裕、渔区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以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万年县、都昌县、进贤县、柴桑区、永修县、彭泽县等为重点的虾蟹特色优势产区,以南丰县、弋阳县、余江县、黎川县、永修县、玉山县等为重点的龟鳖特色优势产区,以余江县、东乡区、鄱阳县、余干县、新建区、进贤县、新干县、信丰县、遂川县等为重点的鳅鳝特色优势产区,以彭泽县、都昌县、永修县、万载县、余江县、南丰县、新建区、广昌县、南城县、石城县、鄱阳县、余干县、莲花县、会昌县、于都县、吉水县、崇仁县等为重点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区。到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0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0万亩。
(八)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程
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田园综合体,壮大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品牌企业,重点构建赣北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赣东北景观农业度假区、赣西绿色生态农业养生区、赣中乡村耕读文化探秘区、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体验区等五大功能片区和环鄱阳湖滨水休闲农业游憩带。到2020年,全省创建田园综合体5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点)达到6000家,农家乐总数超过30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
加快低产林改造和病残果园树种调整,推进高产油茶林新造、低产林改造、品牌建设,重点打造袁州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渝水区、分宜县、湘东区、芦溪县、修水县、武宁县等赣西重点县(市、区),永丰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等赣中重点县(区),赣县区、信丰县、上犹县等赣南重点县(区),进贤县、瑞昌市、鄱阳县等赣北重点县(市、区),上饶县、玉山县、崇仁县、广昌县、贵溪市等赣东北重点县(市、区)。到2020年,全省新造高产油茶林100万亩,改造低产林3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达到600万亩;对油茶产品品牌进行整合推介,打造3—5个全国知名茶油品牌;实现年产茶油40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在全省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以及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农业厅,全面统筹协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各地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各市、县(区)要积极统筹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推进措施,整合资源要素,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按照省市县共推共担的原则,到2020年,每年省级通过整合存量资金、新增专项资金,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统筹财政支持资金,构建九大产业稳定投入机制。严格规范申报流程,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确定项目,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九大产业发展所需新增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在符合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予以应保尽保,并对符合省重大项目用地管理规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列入省重大项目推进平台予以解决。支持创办农业频道,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宣传力度,传递江西农业好声音,营造农业结构调整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快农业、林业等部门优质资产与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组建省级现代农业投资集团公司,积极引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九大产业发展。突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深入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建设,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出台支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政策和监管办法。推进“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以大型农机具、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等为抵(质)押标的物的融资试点,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品种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和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资质的农民合作社授信,推广“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确保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鼓励保险机构围绕九大产业扩大保险规模、开发特色保险产品,稳步提升农业保险水平。
(四)推进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推动确权成果在政策补贴、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领域的运用。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覆盖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强化技术支撑。对标九大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巩固提升水稻、生猪、茶叶、蔬菜、大宗淡水鱼、猕猴桃、柑橘、油菜、水禽、特色水产等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中药材、特色水果、肉牛、肉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油茶等产业新建10个产业技术体系。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加速成果转化,打造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省市县贯通的产业技术格局,全面提高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考核评价。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全过程管理,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融合发展、物质技术装备、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等指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并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加强督查指导,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和通报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同时公布的还有9个具体附件,列表如下
附件:1、江西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2、江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3、江西省水果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4、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5、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6、江西省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7、江西省水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8、江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9、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总体要求,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为目标,遵循“提品质、优结构、树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等三大优势品种,重点打造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园、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园、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园、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园,建立以品牌为引领、以品种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依托的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新机制。
到2020年,每个产业园大米加工能力达到百万吨以上,大米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落实订单面积1000万亩以上,打造4个具有江西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大米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全省稻米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
(一)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园。包括环鄱阳湖地区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都昌县、永修县和贵溪市、安义县等地。重点培育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万年贡米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鄱阳湖优质大米产业园建设,园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每年落实订单面积400万亩以上。
(二)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园。包括吉水县、新干县、泰和县和崇仁县等地。重点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快抚吉优质大米产业园建设,园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每年落实订单面积200万亩以上。
(三)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园。包括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袁州区等地。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基地涵盖宜春市的富硒功能大米产业园,园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每年落实订单面积300万亩以上。
(四)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园。包括万载县、铜鼓县、宜丰县、莲花县和渝水区等地。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赣西有机大米产业园建设,园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每年落实订单面积100万亩以上。
(一)品牌区域化。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共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广告、户外广告、产销对接推介会等形式,对区域品牌集中宣传,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率先做大做强鄱阳湖优质大米、抚吉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赣西有机大米等四个规模较大的区域公共品牌。
(二)加工规模化。在区域品牌整合完成后,加大对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万年贡米集团等四个园区八个核心企业规模扩建的扶持力度。对新增大米精选加工生产线的企业,加大订单种植、融资贷款、用地政策等扶持力度,力争到2020年,实现八个核心企业平均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争取建设2个百万吨核心企业,提高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带动能力。通过核心企业带动,4个园区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三)基地标准化。鼓励区域品牌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基地,对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签订的种植订单进行补助。通过企业订单约束机制,大力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设一批产业融合紧、种植效益好的优质大米基地。
对收购订单进行补助。重点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收购优质稻的订单合同进行补助,以种植订单和实际收购订单为依据,县级农业部门负责核实种植订单和收购订单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对高于同期市场价格的收购订单合同,每吨省级财政补助16元。配套推进优质稻米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产业整合提升。重点对产业园进行整合,实现区域品牌一体化改造。同时,开展加工企业设备扩建,基本建成百万吨的优质大米加工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区域品牌,完成大户对接任务和1000万亩的订单种植任务。
第二阶段(2019年),品牌价值提升。重点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区域品牌整合、品牌宣传、产品推介等形式,不断提升四个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实现1000万亩大米产业增值增效。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城市的大米销售量实现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2020年),产业机制提升。重点完善产业发展机制,通过对重点环节的扶持,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全面形成产业链经营主体“优势互补、紧密联系、分工协作、利益分享、融合发展”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新机制。
以推动全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扩规模、调结构、保供给、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重点破解设施蔬菜比重低,蔬菜储藏保鲜能力不足等产业发展瓶颈,努力扩大蔬菜播种面积,提高蔬菜产量,实现全省蔬菜安全有效供给。
到2020年,全省新建设施蔬菜基地60万亩,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13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0万亩),产量达到2200万吨,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新增蔬菜储藏保鲜能力15万吨。
(一)城郊蔬菜产区:南昌县、新建区、柴桑区、乐平市、高安市、丰城市、袁州区、渝水区、永丰县、吉州区、上饶县、广丰区、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湘东区、贵溪市、临川区、安源区等;
(二)供港蔬菜产区:安义县、永修县、青原区、芦溪县等;
(三)供沿海及“一带一路”蔬菜产区:瑞金市、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石城县、全南县、龙南县、信丰县、寻乌县等;
(四)特色蔬菜产区:广昌县、万载县、瑞昌市、黎川县、铅山县、都昌县、莲花县、泰和县、新干县、峡江县、崇仁县等;
(五)水生蔬菜产区:鄱阳县、余干县、湖口县、瑞昌市、上栗县、都昌县、永修县、庐山市、德安县、濂溪区等。
(一)设施蔬菜基地建设。2018-2020年共新建设施蔬菜基地60万亩,按照3.5的复种指数计算,三年共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0万亩。主要建设简易钢架塑料大棚、钢架连栋塑料大棚等,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配备田间贮水池和排灌泵房,完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设施。
(二)蔬菜标准体系建设。开展蔬菜产业标志标识、生产规程、质量标准、分级包装、储藏等标准体系制定、二维码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产品防伪系统构建。
(三)蔬菜储藏能力建设。每年新增5万吨蔬菜储藏保鲜库,三年共新增15万吨蔬菜储藏保鲜库。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蔬菜储藏保鲜库,用于合理调控新鲜蔬菜上市时间,保障蔬菜周年供应。
(四)蔬菜加工设备升级。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引进现代化蔬菜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冻等加工设备,推广先进的蔬菜加工配套技术,扩大蔬菜加工种类,促进蔬菜加工增值。
重点支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主要建设简易钢架塑料大棚、钢架连栋塑料大棚等。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规模种植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每亩省级财政补助400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设施化水平提升。重点开展优势产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通过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实现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第二阶段(2019年),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开展优势产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生产规程、质量标准、分级包装、储藏等标准体系制定,构建质量可追溯系统、产品防伪系统。实现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认证数量增加20%。
第三阶段(2020年),供给能力提升。重点开展特色蔬菜产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带动蔬菜能力提升,实现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0万亩,提高我省蔬菜产品数量与品质,改善蔬菜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现状。
以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果业为目标,围绕“一主多特”布局,按照“扩规模、调结构、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我省水果产业优势,强化政策扶持,突出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标准化水果基地建设、水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提高猕猴桃、火龙果、葡萄等高效设施特色水果比重,推动我省向现代果业强省转变。
到2020年,全省新建100万亩标准水果基地,新建10万亩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水果总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柑橘面积达到6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水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水果储藏保鲜能力15万吨,新增或提升水果良种繁育基地20个。
脐橙产区: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包括安远县、信丰县、寻乌县、瑞金市、赣县区等地;
蜜桔产区:主要集中在赣中地区,包括南丰县、南城县、广昌县、渝水区、寻乌县、永修县等地;
甜柚产区:主要集中在赣中南地区,包括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安福县、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永新县、广丰区、上饶县、万年县等地;
早熟梨产区:主要集中在赣北地区,包括永修县、湖口县、金溪县、彭泽县、柴桑区、庐山市、莲花县、贵溪市、峡江县等地;
猕猴桃产区:主要集中在赣西和赣南地区,包括奉新县、宜丰县、靖安县、安远县、寻乌县、武宁县、永修县、芦溪县、井冈山市等地;
葡萄产区:主要集中在赣中、赣北地区,包括新余仙女湖区、新余高新开发区、柴桑区、瑞昌市、湘东区、吉安县、新建区等地;
蓝莓产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安义县、柴桑区、永修县、安福县等地;
火龙果产区:南昌县、吉安县、武宁县、柴桑区、永修县、芦溪县、寻乌县、青原区等地。
(一)水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鼓励科研院所开展水果新品种选育,重点新建或提升20个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
1.标准水果基地建设。2018—2020年共新建100万亩标准水果基地,实现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目标。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的要求,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实用新技术,实施标准化栽培,深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
2.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建设。2018—2020年共新建10万亩猕猴桃、葡萄、火龙果等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实现设施化、高效化、特色化、生态化目标。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实施设施化栽培、规范化管理。
3.加工能力提升。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冷藏库和冷藏运输设施设备,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重点新增水果储藏保鲜能力15万吨。
重点支持标准水果基地建设和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建设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规模种植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新建标准水果基地每亩省级财政补助200元,新建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每亩省级财政补助300元;配套推进水果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体系等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产业规模扩大。扩大柑橘种植规模,实现柑橘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3万亩。
第二阶段(2019年),产业结构优化。新增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4万亩,改变现有水果品种单一现状。力争水果总面积达到700万亩,其中柑橘面积达到570万亩。
第三阶段(2020年),品牌价值提升。促进水果品牌价值提升,通过水果基地建设、品牌宣传、产品推介等形式,扩大我省水果品牌知名度,力争水果总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柑橘面积超过600万亩),新建高效设施特色水果基地3万亩。
以重振江西茶产业辉煌为目标,遵循“市场引导、品牌引领、扩面提质、加工增值”的发展思路,按照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等全产业链和农户、合作社、企业、经销商、服务组织等全行业链多维布局,以标准生态茶园、茶叶良种繁育体系、茶叶加工业、茶叶品牌建设为抓手,突破规模和品牌两个瓶颈,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构建生产高效、品牌突出、市场畅销的江西现代茶产业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打造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4个,茶园面积达到260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新增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5家。在“四绿一红”基础上继续打造1-2个全国茶叶知名品牌。
重点在遂川县、井冈山市、永新县、万安县、泰和县、上犹县、崇义县、兴国县等地,新发展茶园40万亩,狗牯脑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
重点在修水县、庐山市、瑞昌市、都昌县、濂溪区、柴桑区、铜鼓县、彭泽县、武宁县等地,新发展茶园30万亩,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63万亩以上。
重点在婺源县、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市等地,新发展茶园15万亩,婺源绿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重点在浮梁县、乐平市,新发展茶园5万亩,浮梁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重点在资溪县、靖安县、贵溪市、永丰县等地,新发展茶园10万亩,白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一)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建100万亩标准生态茶园。要求配套路、沟、渠、套种林木,构建茶园机械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基地茶园达到品种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安全化目标。
(二)茶叶良种繁育。研究、推广适合本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茶树良种。力争到2020年,在赣西北、赣东北、赣中南三个片区各建设1个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茶叶主产区全覆盖,基本满足全省需求,全省茶树良种率达80%以上。
(三)茶叶加工能力提升。每年启动20个清洁化和初、精制茶叶加工示范项目,重点引进茶叶先进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和产品品质。
重点支持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规模种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每亩省级财政补助400元;配套推进茶叶良种繁育体系等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产业规模扩大。重点开展标准生态茶园建设,通过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实现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00万亩。
第二阶段(2019年),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开展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带动茶叶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现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30万亩,茶树良种率达到80%以上。
第三阶段(2020年),品牌价值提升。重点促进茶叶品牌价值提升,通过茶叶基地建设、品牌整合、品牌宣传、产品推介等形式,扩大我省茶叶品牌知名度,实现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60万亩,并在“四绿一红”基础上,打造出1—2个全国知名品牌。
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以做优做强道地中药材为目标,按照“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稳步扩大优势区中药材规模,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中药材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道地药材大品牌,推行中药材订单生产,做优做强中药材产业,构建特色明显、质量可靠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群。
到2020年,全省新建2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万吨,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一)“三子一壳”产区。“三子一壳”为栀子、吴茱萸、车前子、枳壳,是江西主要大宗药材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其中栀子主要分布在抚州市、吉安市、赣州市、宜春市、九江市、上饶市等地,吴茱萸以樟树市为主,临川区、新干县、修水县、瑞昌市、崇义县有部分种植,车前子主要分布在泰和县、修水县、樟树市、新干县、武宁县等地,枳壳主要分布在樟树市、新干县、柴桑区、南城县等地。
(二)特色中药材产区。杜仲、厚朴、黄柏主要分布在井冈山市、万载县、上高县、新干县、武宁县、分宜县、遂川县、靖安县、崇义县、全南县等地;龙脑樟主要分布在吉水县、吉安县、峡江县、安福县、泰和县、青原区、寻乌县、会昌县等地;陈皮主要分布在新干县;覆盆子主要分布在德兴市;白花蛇舌草主要分布在东乡区、遂川县、兴国县、彭泽县、修水县等地;泽泻主要分布在广昌县、石城县等地;金银花主要分布在临川区、莲花县、芦溪县等地;蔓荆子、艾草主要分布在都昌县、永修县等地;半夏主要分布在南丰县、南城县、信丰县等地;三叶青主要分布在玉山县、上饶县等地。
(三)药食同源品种产区。主要包括葛、百合、铁皮石斛、芡实、黄精、青钱柳、瓜蒌、山药、皇菊、莲子等。其中,葛主要分布在横峰县,百合主要分布在万载县、永丰县、泰和县等地,铁皮石斛主要分布在余江县、上饶县、德兴市等地,芡实主要分布在余干县、进贤县、丰城市、鄱阳县等地,黄精主要分布在万载县、分宜县等地,青钱柳主要分布在修水县等地,瓜蒌主要分布在武宁县、彭泽县等地,山药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南城县等地,皇菊主要分布在修水县、婺源县等地,莲子主要分布在广昌县、石城县、莲花县、永丰县等地。
(一)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强,符合规模种植、标准生产、组织经营、安全保障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全面提升我省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2018—2020年共扶持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69万亩(一年生基地15万亩、多年生基地54万亩),带动各地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达到210万亩。
(二)中药材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鼓励选育抗病虫害、优质高产的中药材重点品种,加快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18—2020年新建10个左右重点品种良种繁育基地。
(三)中药材种植技术标准制定与推广。支持中药材种植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并补贴开展技术标准的培训、推广工作。2018—2020年制定10个左右中药材品种种植技术标准,并通过相关地方标准认定。
(四)中药材加工设备升级。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引进现代化中药材干燥、加工、炮制设备。
重点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规模种植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一年生中药材每亩省级财政补助80元,多年生中药材每亩省级财政补助200元。配套推进中药材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体系等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产业规模扩大。重点开展“三子一壳”道地中药材、特色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中药材基地建设,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
第二阶段(2019年),产业品质提升。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发扬我省樟帮和建昌帮炮制技术的独特优势,重点突破中药材科技创新、标准制定、良种繁育、加工能力提升等瓶颈环节,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品质。
第三阶段(2020年),产业地位提升。继续发扬我省传统中药材种植优势,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产品品质提升,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提高我省中药材产业地位。
江西省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在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生猪产业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牛羊产业按照“良繁提质、扩群增量、草畜配套、加工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完善良繁体系,解决供种瓶颈,提高良种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和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等解决草料供给不足瓶颈;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养殖总量,提高农民和养殖场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综合效益,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到2020年,全省生猪出栏量达到3300万头,其中地方猪(含杂交猪)出栏量达到3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800亿元,其中地方猪(含杂交猪)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省牛出栏量增加30万头、达到190万头,羊出栏量增加40万只、达到140万只,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比重由5.8%提高到8%以上,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由18%、32%提高到25%、40%以上,草地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220亿元。
(一)肉牛养殖重点县。以宜春片、吉安片优势肉牛生产区域为重点,发展高安市、泰和县、吉安县、丰城市、安福县、樟树市、渝水区、信丰县、瑞金市、永新县等10个肉牛养殖重点县(市、区),带动全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到2020年,重点县肉牛出栏量占全省肉牛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肉羊养殖重点县。以赣西、赣西北和赣东北肉羊养殖基地为重点,发展修水县、上栗县、万载县、广丰区、湘东区、铜鼓县、樟树市、芦溪县、安福县、瑞昌市等10个肉羊养殖重点县(市、区),带动全省肉羊规模养殖发展。到2020年,重点县肉羊出栏量占全省肉羊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三)草资源开发基地。在草地资源清查的基础上,对于成片的草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配套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基地。到2020年,新增改良利用天然草地12万亩以上。
(四)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基地。加大我省7个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和保种场建设,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高端猪肉产品。
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场建设、草畜配套基地建设。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牛羊鹅兔良种场建设,加大原种保护和良种引进,建设18个地方资源保种场和扩繁场,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加强1个省级种公牛站和县乡(区域性)配种站(点)建设,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发展母牛养殖专业户(场、合作社),提高饲养母牛的积极性,新增犊牛10万头。加大7个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和保种场建设,提高地方猪供种能力。
(二)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草食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设施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完善基础条件,以制度化、规范化为重点提升经营水平,创建、改造升级300个牛羊鹅兔标准化示范场,提高优质草食畜产品的供应能力和质量。
(三)草畜配套基地建设。加大草地改良与合理开发利用力度,推广粮草轮作,利用秋冬闲田、撂荒地等种植牧草,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提高草料供应能力。建设草畜配套的牛羊规模养殖企业和合作社,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种草12万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重点支持良种繁育、规模养殖、草资源利用等产业发展瓶颈和关键环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母牛规模养殖户(场)和农民合作社饲养母牛,每产一头犊牛省级财政补助600元;肉牛、肉羊、鹅、兔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每个场省级财政补助20—60万元;草畜配套的牛羊规模养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种草,每亩省级财政补助360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重点完善良繁体系。主要开展保种场、良种场、省级种公牛站建设,发展母牛养殖专业户(场、合作社),解决供种瓶颈,提高良种供给能力和质量。
第二阶段(2019年),重点发展规模经营。主要开展草食畜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扩大养殖总量,提升标准化水平。
第三阶段(2020年),重点提升草畜配套。主要开展草畜配套基地建设,增加草料供应,提高饲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
围绕推动我省由渔业资源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以科学发展、渔民增收为主线,突出绿色发展主题,调优渔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鄱阳湖品牌,进一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渔业生产经营机制,推进健康生态养殖,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达、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富裕、渔区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0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0万亩。全省渔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有力,经营管理高效,渔业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达到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一)虾蟹特色优势产区。以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万年县、都昌县、进贤县、柴桑区、永修县、彭泽县等地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补充,充分利用湖区资源优势,发展河蟹、小龙虾等特色优势产业。到2020年,全省虾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二)龟鳖特色优势产区。以南丰县、弋阳县、余江县、黎川县、永修县、玉山县等地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补充,充分发挥龟鳖传统产区技术优势,发展中华草龟、中华鳖等特色养殖品种。到2020年,全省龟鳖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三)鳅鳝特色优势产区。以余江县、东乡区、鄱阳县、余干县、新建区、进贤县、新干县、信丰县、遂川县等地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补充,培育、引进一批规模化的鳅鳝繁养殖企业,发展泥鳅、黄鳝等特色养殖品种。到2020年,全省鳅鳝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四)稻渔综合种养产区。以彭泽县、都昌县、永修县、万载县、余江县、南丰县、新建区、广昌县、南城县、石城县、鄱阳县、余干县、莲花县、会昌县、于都县、吉水县、崇仁县等地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补充,发展稻虾、稻蟹、稻鳖、稻鱼、稻鳅、稻蛙等综合种养模式,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0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
(一)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水产产业和创汇渔业,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每年改造150个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加快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渔业生产、抗御风险、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育繁推一体化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建设。提升优势特色水产种业生产水平,结合本地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以虾、蟹、泥鳅、甲鱼、乌龟、黄鳝等品种为主,区域优势品种为补充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整合现有水产良种场、苗种场种业资源,建设一批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
(三)稻渔综合种养整县推进建设。每年创建10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建设15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达到亩均“百斤鱼、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
重点支持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包括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建设,每个省级财政补助40万元;育繁推一体化的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建设,每年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每亩省级财政补助400元,扶持整县推进示范县及1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优势特色水产种业基地。
第二阶段(2019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00万亩。发展规模化经营,改造渔业养殖基础设施,提高我省优势特色水产品种的苗种供应能力。
第三阶段(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0万亩。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绿色有机水产品供应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江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按照“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思路,以推进工程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田园综合体,壮大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品牌企业。
到2020年,全省创建田园综合体5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点)达到6000家,农家乐总数超过30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
(一)赣北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依托中心城市交通、资金、信息、人才和市场优势与庐山、庐山西海、梅岭等旅游景区,依托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一批精致农业、景观农业项目,培育一批规模化、精致化、品牌化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市民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示范引领项目,建设一片环城市休闲农业游憩带。
(二)赣东北景观农业度假区。依托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丰富的乡村资源,在三清山、龙虎山和婺源古村落等大型景区周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景观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加强园区和景区的互动发展,强化旅游和农业的关联度,做优休闲农业精品旅游带,使休闲农业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三)赣西绿色生态农业养生区。依托赣西优良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依托昌铜高速,建设昌铜高速生态农业风光带。依托105国道、320国道,发展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区。依托明月山、仙女湖、武功山、三爪仑等景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着力引导发展富硒农业、绿色有机农业,促进休闲农业和养老养生、医疗保健等行业的融合发展。
(四)赣中乡村耕读文化探秘区。依托深厚的地方文化、保存完好的古村镇、美丽乡村和特色农林资源,大力推进区域休闲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观光游、古村镇休闲体验游、农业科普教育游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农业文化遗产,使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成为赣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突出亮点。
(五)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体验区。以赣南突出的客家风情和厚重的农业文化为依托,以特色乡土建筑、文化古村、新农村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民俗风情活动、客家美食和乡土特产为主要内容,着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风情小镇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六)环鄱阳湖滨水休闲农业游憩带。充分发挥本区域滨湖资源以及湿地资源特色,以农业休闲、渔作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湿地科普教育农园、垂钓乐园、渔家乐等滨湖休闲体验项目,形成以水产经济、稻作文化、渔家风情、候鸟观赏为特色的滨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板块。
(一)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服务接待设施完备、三产融合度较高、农业景观创意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以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美丽休闲乡村等为主要载体,以农旅文三位同步发展为主要建设模式,每年创建15个左右省级田园综合体,三年共创建50个省级田园综合体,充分带动区域内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坚持以农为本、突出特色、持续发展为主要原则,继续开展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星级农家乐、十佳休闲农庄、十大精品线路等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品牌效应。
(三)休闲农业示范点提质增效。对已创建成功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规划布局、培育特色农业景观等,将示范点建成我省有较大影响力、有较旺旅游人气、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精品旅游休闲园区。
重点支持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每个省级财政补助200万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头部阶段(2018年),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增加规模企业数量,提高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容量,增加旅游人数和农民就业人数。
第二阶段(2019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动企业向模式多种、功能多样、项目新颖、乡味浓厚等方面发展,形成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2020年),完善体系建设。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规程和行业标准,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实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的动态管理,加强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以改善人民群众食用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为目标,遵循“市场主导、巩固提高、强化品牌、提升效益”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先导,企业带动为突破,“五统一分”为模式的高产油茶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低丘缓坡地等林地资源,同时加快低产林改造和病残果园树种调整,重点开展高产油茶林新造、低产林改造、品牌建设等工作,突出打造赣西、吉泰盆地、赣南原中央苏区、环鄱阳湖地区的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地域。
到2020年,全省新造高产油茶林100万亩,改造低产林3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达到600万亩。对油茶产品品牌进行整合推介,打造3—5个全国知名茶油品牌。实现年产茶油40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在全省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以及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资源培育。全省除完全城区化的行政区外的所有县(市、区)均为高产油茶产业发展区,突出打造赣西、吉泰盆地、赣南原中央苏区、环鄱阳湖地区的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地域。高产油茶林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布局在高产油茶林面积大、群众积极性高的县乡村。
1.赣西重点县。袁州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渝水区、分宜县、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修水县、武宁县等。
2.赣中重点县。永丰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等。
3.赣南重点县。赣县区、信丰县、上犹县、定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瑞金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等。
4.赣北重点县。进贤县、瑞昌县、鄱阳县、万年县等。
5.赣东北重点县。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市、贵溪市、崇仁县、广昌县、乐安县等。
(二)加工利用。以江西春源、源森油茶、恩泉油脂、绿海油脂、赣花油脂、山村油脂、友尼宝、绿源油脂、青龙高科、宜春元博、好口福油脂、天玉油脂等油茶重点企业为龙头,依托当地资源,突出规模化、高档化、多样化等综合加工利用,创优投资环境,扶持新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核心竞争力。鼓励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催生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品牌效应、能够有效带动和辐射一方经济发展的油茶综合加工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高产油茶林新造。全省3年新造高产油茶100万亩。选择地势开阔、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的宜林地,实行全垦整地,施足基肥,选用省林业厅指定的油茶定点苗圃培育的苗木种植。
(二)低产林改造。每年改造低产油茶林10万亩,3年共30万亩。实施林地垦复、调整密度、整形修剪、施足追肥等措施,促使油茶在短时期内实现高产稳产。
(三)品牌建设。加强江西油茶“三品一标”认证及商标、质量建设。加大茶油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大力宣传江西油茶,打响“江西油茶”品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油茶产品质量,重点打造3—5个全国知名茶油品牌,加快构建油茶产品交易市场体系。
重点支持高产油茶林新造、低产林改造。新造高产油茶林,每亩省级财政补助500元;改造低产油茶林,每亩省级财政补助100元。市、县(区)按省、市、县1∶0.5∶1的比例联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本周降温+雨雨雨!跌破0℃,江西2018头部场雪要来了?
人事 杨笑祥任******江西省委常委,另有一大波领导班子调整
来源/头条江西综合大江网、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监制/林淡 主编/邱黎 编辑/刘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