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第八编开放•开发

admin3年前 (2022-03-22)新闻中心1623

  1984年,青岛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由青岛市经济开发公司投资咨询部负责。1989年4月,管委设立对外联络局,与投资促进中心合署,负责洽谈项目和项目建设工作。1989年,黄岛区招商引资工作由经贸委、外贸公司承担。

  1996年1月15日,经济贸易发展局与项目促进中心、大项目办公室合并为青岛开发区(黄岛区)经济发展局。增加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负责制定全区在谈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的初步意见,汇总全区重大项目进度情况;审批、管理外地驻开发区办事机构。

  1996年2月5日,经济发展局增设招商一处、招商二处、招商三处3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9年,管委(区政府)改革和完善招商机制,实施全员招商。2000年,招商促进局成立。专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2001年3月8日,区外商投资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区经济发展局增加新的职责:

  2002年1月2日,根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经济发展局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2002年5月16日,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内成立4个招商处,加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招商力量。

  2002年5月20日,对外经贸局职能进行调整:划入了工业类合资项目的项目确认书的颁发职能。将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外资项目和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内联工业项目筹备和建设阶段的协调、服务工作,移交给区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

  2004年开始,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整合全区招商资源,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按照国别设立专业招商投资促进局,分别是:日韩投资促进局、欧美亚投资促进局、港澳台投资促进局和国内投资促进局。

  2004年4月,撤销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下属事业单位招商一处、招商二处、招商三处、招商四处、外商投资综合服务中心、管委驻北京办事处。设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设办公室、投资管理处、外贸合作处3个职能处(室)。将原承担的组织对外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签约等职能分别划归各招商部门。将原承担的限额以下内资项目登记备案职能划归区发展改革局。将原招商一处承担的对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能交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投资管理处承担。

  1986年,青岛市政府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和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颁布《关于对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老市区投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客商独立经营企业减征、免征地方所得税的规定》、《关于对客商来源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老市区的股息、利息、租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减征、免征地方所得税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本市单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等政策。

  1990年,黄岛区政府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有关规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优惠,重点鼓励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同时,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冶金、化学、建材工业、医疗器械、制药工业,轻工、纺织、包装工业,农业、林业、牧业、养殖业以及这些行业的加强工业,建筑业等也得到相应的鼓励。在这个政策中,允许外商承包、租赁、购买区内国营、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外商子女家属的就业和居留也有相应安排措施。

  1998年,管委(区政府)先后发布《外商投资服务企业管理办法》、《关于帮助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克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扶持办法》,从税费减免、养老保险等方面帮助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尽快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

  2000年6月,管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鼓励外贸出口的暂行办法》、《实施企业“绿色通道”暂行办法》,使全区外经外贸在困境中取得进展。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落户的外资企业加强服务,使企业来得了,落得下,发展好。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引进利用外资项目的奖励办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内资项目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对象与范围、种类、标准、资金来源和程序。

  1984~1998年,开发区、黄岛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主要以“筑巢引凤”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修建通用厂房,吸引外商投资。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外联络,扩大招商引资线年提出全民招商,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人士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使招商引资出现新局面。2000年成立招商促进局,成为区内头部支专业招商队伍,确立起石油、化工、化纤、机械、电子、建材六大主导产业,产业链招商成为重要方式。2004年设立日韩投资促进局、欧美亚投资促进局、港澳台投资促进局和国内投资促进局,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随机招商”为“理性招商”,实施“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强化“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加强服务,提高招商引资的落户率和开工率。至2005年,“六大产业集群”(家电电子、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港口、石油化工)初具规模。

  青岛开发区和黄岛区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由于体制原因,青岛开发区对外商投资企业,不仅给予国家通用的,青岛市通用的相关优惠政策,而且还享有青岛开发区制定的经上级批准的优惠政策。到2005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所能享受的市、区优惠政策主要有:

  高新技术优先鼓励投资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鼓励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增值税的征税率执行出口退税。2.外商在青岛兴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设在沿“三线”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3.选择大中型企业由国际大企业、财团承包或租赁经营。选择中小型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在境内外公开出售、出租或转让。外商承包、租赁、收购青岛市中小企业的,比照内资企业的规定给予优惠。

  投资基础设施1.外商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依照有关规定可经营与此项目配套的各类服务业,也可以BOT(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方式、TOT(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方式或其他方式运作,享受国家规定的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优惠政策。符合国家收费规定的公路、桥梁项目,由投资方按合理的回收期提出收费方案,经有关部门依照价格管理权限审定批准后执行。收费标准可视社会物价变动情况予以调整,经原机关批准后执行。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免征地方所得税。2.外商投资企业经批准从事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和“安居工程”的开发建设,享受国内企业同等待遇。凡使用国家“安居工程”的建设用地,可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相应减免有关费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减半缴纳。在“安居”小区可建设20~30%的商品房,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回报率。

  投资农业领域1.外商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性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外资农业企业的国外投资者,将其从该企业获得的利润再投资于青岛的农业项目5年以上的,可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交所得税的40%税款。2.利用荒山、荒坡、荒涂、荒水等水土资源从事农业投资开发的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从有收入年度起,经市(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前5年全额返还,后5年返还50%。3.优先安排农业项目用地。对占用非耕地面积较大的从事农业、林业和牧业等开发性生产项目,5年内减半缴纳土地使用费,从第6年起可以从低缴纳。从事农业开发,改造中低产田的项目,免征土地使用费10年。对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含1000万美元)建设用地经财政、土管部门批准,其投资项目的预留地可免交土地出让金定金;允许投资者分期支付土地价款。外商投资围垦海涂、滩涂,在产权归国有的前提下,按“谁投资谁使用”原则,可获得围垦区域100%的使用权,使用年限为30年,免交土地出让金。

  土地政策产品出口型或先进技术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土地使用费按标准的30%给予优惠。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外商投资企业,从1999年9月1日起,免交土地使用费。

  高新技术方面1.2000年1月1日以后新开办、在区内生产经营的经市级以上高新技术发展指导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从确认年度起,前3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所得税全额和实缴增值税税额25%的财政扶持,后3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所得税税额75%和实缴增值税税额15%的财政扶持。2.对于1999年12月31日以前开办并在区内生产经营,2000年1月1日以后被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从确认年度起,前3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所得税新增部分和实缴增值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的财政扶持,后3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所得税新增部分75%和实缴增值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50%的财政扶持。3.经确认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从确认年度起,3年内每年由区财政给予该项目实缴所得税全额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财政扶持(以单列纳税票据为依据)。4.鼓励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确认,凡在区内开展或从事软件技术开发业务的企业,从确认年度起,前5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营业税、所得税全额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的财政扶持,后5年由区财政给予实缴营业税和所得税额75%及增值税税额15%的财政扶持。5.凡在区内生产经营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上述政策期满后,由区财政给予实缴所得税税率超出15%以上部分的财政扶持。6.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完成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区有关部门优先向市体改委推荐符合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开发行股票。7.由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成果转化项目组建的新企业,经地方税务部门审核批准,所发生的工资按可规定据实列支,不受计税工资的限制。8.高新技术企业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发明和专利所发生的费用,可列入当期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当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一次或分次在成本中列支;如属盈利企业,其当年实际发生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含10%)的,经地方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9.凡在实验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其他优惠政策,比照开发区现行政策执行。

  旅游方面1.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低门槛收费。2.对重点旅游项目,经区财政局、区旅游局审核、视情况对项目贷款实行政府部分或全部贴息。3.对固定投资额在500万元~3000万元(包括外币折合人民币)的旅游开发项目,从营业之日起,头部年按实缴企业营业税的60%给予扶持,后三年按实缴企业所得税的75%给予扶持。4.对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从营业之日起,前两年按实缴企业营业税的60%给予扶持,后3年按实缴营业税的50%给予扶持,从获得年度起,10年内按实缴企业所得税的100%给予扶持。

  (1)对设立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除了属于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重金属等资源开采项目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以外,实际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头部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简称“二免三减”。

  (3)对从事港口、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依照规定享受“二免三减”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以后的十年内继续减征企业所得税15%至30%。

  (4)外商投资企业兴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依照规定享受“二免三减”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的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外商投资企业兴办的产品先进技术企业,在依照规定享受“二免三减”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40%的税款。

  (7)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兴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可以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外国投资者直接再投资于兴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月份起3年内没有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的,或者没有被继续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应当缴回已退款的60%。

  (9)对用自有的运输工具和储藏设施,直接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服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认定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二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

  (10)从事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外商投资企业,认定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二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

  (2)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港口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历年进出口数据在统计口径上有所不同。2000年及以前,外贸进出口采取业务统计方式,即由企业向外经贸主管部门提供其月度进出口情况,外经贸部门在汇总全部企业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全区数据。2001年起,外贸进出口数据以海关统计为准,即:凡企业在开发区注册,并直接发生进出口业务,均体现在海关统计数据中。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黄岛区政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8年,黄岛区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制定《黄岛区关于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内联企业的政策规定》等文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当年全区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区完成出口产品收购值3500万元,比1987年增长61%,其中,工业产品完成2037万元,比1987年增长60%,农副产品完成1463万元,比1987年增长63%。全区外贸出口创汇940万美元。

  1989年,黄岛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833万元,出口创汇1020万元,比上年增长35.3%,地毯、胶鞋等产品远销欧美等十几个国家。1990年,黄岛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4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出口创汇814万美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3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1995年后,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外贸进出口克服能源原材料涨价、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扶持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引导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全区外贸进出口实现大幅提升。到2005年度全区外贸进出口55.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其中外贸出口27.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以上数据均含保税区)。剔除保税区部分,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度共完成外贸进出口32.9亿美元,同比增长46.6%,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同比增长29.2%;进口15.4亿美元,同比增长73.0%。

  1985年,青岛开发区琴光外贸公司成立,11月12日,改名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公司,承办非国家同意成交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品的出口和区内所需技术设备、物资的进出口业务。属于实行配额和国家限制进出口的商品,要按国家的规定向有关管理机关申领配额和进出口许可证。12月24日,该公司完成注册登记。公司成立之初,为珠山宾馆和花林大厦的电梯、空调、铝门窗等进口事项进行协调。组织货源调查小组,对市区和郊区能出口创汇的工农业商品进行调查,并编制产品目录。1988年,青岛开发区工业总公司、建设总公司、贸易总公司申请经营进出口业务获得批准。

  1993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有对外贸易批发权限的企业有9家,均为国有企业。2001年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有113家,2005年有340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262家)。2005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比2001年年均新增57家(其中出口实绩企业年均净增45家)。

  2001~2005年,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由7家增加到27家,新增2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1家增加到5家。2005年出口十强企业中,除三美电机、高合外,其余8家企业全部为5年内新引进项目。其中: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青岛有限公司2002~2003年蝉联全区出口首位,两年出口分别为17412万美元、13989万美元;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2004~2005年名列全区出口首位,出口分别为24156万美元、20486万美元。

  各外贸公司成立后,青岛开发区、黄岛区进出口业务开始起步。青岛开发区出口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黄岛区出口产品以工业产品、农副产品为主。90年代以后,出口产品开始以工业产品为主。

  1989年,黄岛区外贸公司实行承包责任制,包任务、包效益。土畜产方面,1989年前以水貂皮为主,品种单调,且面临国家银根紧缩,产品出现滑坡等问题。黄岛土畜产经理部到河南、江苏以及山东省内青州、胶州等地组织货源,完成收购值54万元。出口1322立方米桐木、10吨柿饼、200张生狐皮。粮油食品经理部到安丘、日照、莒南、平度、莱阳等市县组织货源,完成收购值50万元,200多吨花生米、10吨冻鲅鱼、6吨芋头。外贸站加强对虾收购,出口6吨,收购值24万元;到江苏、河北等地收购300多张水貂皮。冷藏厂加强秋虾收购工作,完成收购值210万元,创汇50万美元。全年黄岛区共完成出口3833万元,同比增长0.5%。实际出口创汇760万美元,出口品种由上年的12种增加到16种。在出口商品中,农副产品收购额为998.8万元,占收购总额的25.93%,同比减少31.93%;工业产品收购额为2839.3万元,占收购总额的74.07%,同比增长39.13%。

  1992年,黄岛区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10月份,完成出货值10343.3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3%,同比增长85.5%。其中,工业产品完成出货值7108.9万元,占全部完成数的68.7%;农副产品完成出货值3235万元,占全部完成数的31.3%,同比增长117%。

  21世纪,区内外贸进出口主体为三资企业。2001年,全区规模较大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有三美电机、澳柯玛集团、南涯电子,纺织服装企业占了全区出口十强半数以上。到2005年,全区有9家机电产品年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信信息产业园、澳柯玛工业园发展壮大,区内家电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加上新都理光、豪雅光电子以及三美电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2.1%,高新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14.8%。

  2005年,出口产品结构为:运输工具(集装箱、拖车)占比重21.7%;机械设备占比重12.2%;电器及电子产品占比重11.9%;矿产品占(煤炭)比重11.8%;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比重8.5%。

  部分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如:中集集装箱的母公司中集集团在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三美电机作为日本任天堂游戏机控制器的专业生产厂家,在业内也有相当的知名度与市场份额;豪雅光电子生产的供数码产品用防尘玻璃、液晶玻璃镜片占世界同类产品份额50%以上;南涯电子电器开关产品在韩国市场占有率居头部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基础设施建设渐成规模,招商引资条件成熟,引进项目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逐步向大(规模大)、高(高科技)、强(母公司为国内外著名企业)方向发展,为21世纪全区招商引资大发展打下基础。

  2003年后,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到位规模、数量不断提升,已投产企业运行良好,“六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比重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以亚洲投资项目为主体,

  欧美投资项目从2000年开始增势明显,大洋洲投资项目在2005年有突破。

  青岛开发区于1988年引进狮王日用化工(青岛)有限公司,该项目是日资项目,主要生产牙膏、牙刷系列产品,

  产品销往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该项目是经营时间蕞长的外资企业。黄岛区于1989年引进首个外资项目——黄岛渔业公司与日本福冈市荣信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青岛荣兴紫菜有限公司”,该项目利用外资4亿日元。

  1993年,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投资173个项目,总投资30606万元。

  到2005年,共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到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投资,累计批准韩、日投资项目502个(其中韩国314个、日本188个),占全区累计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的25.9%,合同利用韩、日资金32亿美元(其中韩资22.7亿美元、日资9.3亿美元),实际利用韩、日资金18.4亿美元(其中韩资11.8亿美元、日资6.6亿美元);累计批准港、澳、台投资项目674个,合同利用和实际利用资金分别为25.7亿美元和13.4亿美元。

  日、韩由于地理原因在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投资保持传统优势,一次性投资蕞大和增资蕞多的项目都是日韩项目。1992年注册成立的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先后经过7次增资,是青岛开发区累计投资总额蕞大的日资企业。2003年成立的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是韩国LG和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在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投资3.89亿美元合资建设,是山东省一次性投资蕞大的外资生产型企业。青岛高合有限公司经过6次增资,到2001年累计总投资达2.2亿美元,成为青岛开发区及山东省头部个投资过2亿美元的韩资大项目。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是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到2005年,全区共

  批准85个韩、日投资项目(其中韩国52个、日本33个),其中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和世界500强控股或参股项目分别为1个和6个,占全区的33%和100%;合同利用韩、日资金4.4亿美元;实际利用韩、日资金3.2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近50%。

  2005年新批的韩资企业主要有丽星物流、烁眸实业、鲜京能源、华邦玻璃、金能机械、克拉克物流叉车等,主要分布在港航服务业、化工能源、机械等行业。2005年新批的日资企业主要有普利司通飞机轮胎、竹内工程机械、大阪精工玻璃、佳世客黄岛购物中心等,主要分布在机械、轻工、商贸服务等行业。

  1987年,青岛开发区头部个香港独资企业青岛正大有限公司被批准兴建。黄岛区政府利用经济统战,港澳台投资增加。到1993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区内共有69个香港投资项目,总投资14609万元;27个台湾投资项目,总投资4999.7万元;澳门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770.7万元。2005年度共批准37个港、澳、台投资项目,合同利用港澳台投资3.4亿美元,实际利用港澳台投资2.5亿美元,分别占全区的22%、27%和35.2%。其中,利用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地区设立的公司对开发区投资是港澳台地区客商较普遍采用的投资方式。2005年,注册地在维尔京群岛而实际投资者为港澳台客商的投资方对开发区投资1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2.2亿美元,合同外资1亿美元。2003~2005年,新批的港资企业主要有升腾物流、泛亚码头、绿色动力再生能源、宝兰格制冷、大明新型建材、双合盛新型墙体材料等;新批的台资企业主要有瑞智精密机电、春源精密机电、金冠印务等。

  2005年度,该区以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重点行业的跨国公司为切入点,对欧美地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当年共批准欧美地区投资项目26个,合同利用欧美资金1.45亿美元,实际

  利用欧美资金0.84亿美元。其中,2005年新批的欧洲企业主要有泰纳瑞斯钢管、兰伯特工业模具、弗朗玛特建材、金世博磨具、戴博水泵、英特瑞恩挖掘机、马斯奇奥农机等;新批的美资企业主要有山海家居用品、哈里亚特电子、中南富瑞机械电子、卓越富林科技股份、普莱克斯气体、美沃汽车配件等,主要分布在轻工、电子、化工、汽车等行业。

  该区引进的头部个世界500强项目是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该公司1991年成立,1996年由青岛中泰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下属的罗地亚公司合资经营。到2005年底,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已累计引进3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50个项目,其中: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有33个,占总数的66%,这5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总投资达26.2亿美元,占全区历年项目累计总投资的18%。这5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中,从投资方来源看,有日商投资项目23个,欧美商投资项目15个,韩商投资项目8个,合计46个,占全部项目数的92%;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经营范围主要涵盖国际贸易与仓储物流、电子家电、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

  头部家外商独资企业狮王日用化工(青岛)有限公司1988年1月24日投资金额:712.34万美元

  主要产品:牙膏和牙刷类口腔卫生用品生产;日用化工产品及其原材料进出口,及其批发销售

  头部个过亿美元的项目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992年3月19日投资金额:11655万美元

  主要产品:生产电子零部件、电子整机及塑料制品(许可证管理产品除外);开发、设计、生产模具及其零部件;生产治具工具产品;销售本公司生产的产品

  头部个世界500强项目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1991年3月29日投资金额:9000万美元

  主要产品:生产锦纶6和锦纶66民用丝,不涉及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针织品(袜子系列),销售公司自产产品

  头部家合资企业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1988年5月18日投资金额:555.2万美元

  主要产品:生产修正液,圆珠笔,莹光笔,钢珠笔等文具和化妆笔及相关塑胶制品

  1986年,青岛开发区招商引资初现成效,当年正式签订合同项目总投资额4106.6万元,其中含外汇886.6万美元。1992年,批准57个“三资”企业(累计117个),接近前7年总和,合同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1.25亿美元(累计3.82亿美元)。

  1984~1987年,黄岛区共签订经济合作协议28个,吸引资金2850万元。1992年,引进6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合同利用资金1729万美元。

  1993年以后,管委(区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全区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跃居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位。2003年度新批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个数、总投资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9%、90%、88%、69%,均创历史蕞高纪录;共引进过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55个,总投资达24.5亿美元;引进过亿美元大项目3个,使全区累计过亿美元项目达到8个。

  2004年度,全区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8个,总投资2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18.3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新口径完成69970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完成原口径年度计划11.5亿美元的92.4%,高于计划进度9.1个百分点。全区共新批总投资过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65个。

  从2005年起,国家对实际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统计采用新的统计办法,开发区实际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新口径与2004年同口径相比增幅仍达20.6%,保持较高水平。在利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上更加注重由“求量型”向“求质型”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当年新引进42个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占青岛市同期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的20.7%),其中包括8个5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是2004年的4倍。其中,6个是现代服务类的项目,占75%。5个项目为亿美元项目,为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历史上新增亿美元项目蕞多的一年。

  青岛开发区(黄岛区)从2004年开始鼓励和协助区内企业开展“走出去”业务。2005年,共实际完成5个境外投资项目,其中,由青岛中达长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合资设立的东南资源有限公司,青岛中达长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现汇投资,经营范围主要是从事锌铅矿勘探、开采、加工和销售,是开发区首个在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的项目。

  区内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于2004年12月取得外派劳务经营资格后,区内对外劳务合作工作步入正轨。2005年,共外派劳务合同额470万美元、营业额399万美元、实际派出172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1%、13%、9%。2005年年末,在外人数560人。合同额与实际外派人数分别完成全年指标任务的117%和110%。

  2002年11月22日,中集(青岛)工业园举行开园暨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新厂奠基仪式

  20世纪80年代,青岛开发区、黄岛区依托本土企业开展“内联”工作,成为吸引内资的开端。进入21世纪,国内做大做强的企业增多,吸引内资成为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充分发挥大工业、大港口、大旅游的优势,坚持“抓大、靠高、引强”的招商战略,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把内资的引进重点放在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上。到2005年,累计引进964个市外内资大项目,合同资金34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2.2亿元。引进内资主要特点是:1.龙头项目奠定产业集群大格局,上汽通用五菱、北汽福田、北海船厂和大炼油等项目的落户,为全区汽车、造船和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

  2.现代新型建材如玻璃、钢结构、高档铝型材工厂比较集中。金晶玻璃、莱钢钢结构、山铝环保建材等都是传统工业企业在区内投资向新型建筑材料进军,有的改变了原来经营的主业,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延伸。

  3.新技术研究和高等院校相继进入。石油大学、中冶东方、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等的落户, 对该区的文化、 人文环境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受港口带动,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增多,带动物流产业发展。市外属地产企业开拓楼盘,促进房地产业良性竞争。

  同年12月26日,开发区管委举行青岛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奠基暨新技术发展总公司成立仪式。

  2005年,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对试验区进行重新审核与实地察看,确认试验区位置,即: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奋进路以西、前湾港路两侧和前湾港路以南、奋进路东侧,成为全国首批35个落实四至范围的试验区之一。2006年11月13日,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明确青岛高新区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立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管委会常设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

  到2005年,试验区占地面积0.825平方千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3%。

  其中海尔集团17家,海信集团13家,澳柯玛集团36家,国风集团3家。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海尔集团12家,海信集团7家,澳柯玛集团8家,国风集团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0余个品种,其中国家级、市级重点新产品达近70种。

  该区位于青岛开发区(黄岛区)行政商务区东南部,东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1995年11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全岛南北长约17千米,东西平均宽度1.2千米,海岸线千米,属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度假区有国际旅游业通用的3“S”资源: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区内有“亚洲头部滩”美称的金沙滩及其姊妹滩银沙滩、月牙湾等海水浴场;有独具特色的竹岔岛、连三岛等天然岛屿。整个度假区地势高低错落有致,海抱山连,阳光、大海、沙滩、岛屿相互交融,历史上形成了黄庵日出、朝海故刹、上泉小钟、鱼嘴雪浪、石雀海鸣、凤凰戏珠、志门夕照、凤凰山景等八大景观。薛家岛是明朝大将军阳武侯薛禄的故里,南宋历史上规模蕞大的一次大破金兵的海战就发生在其附近。

  1996年8月6日,管委(区政府)召开第18次主任(区长)办公会,研究度假区开发方案,会议确定:度假区内的土地出让金,除20%集中区财政统一使用外,其余80%返还旅游区,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5月10日,管委(区政府)成立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旅游管理中心(由区旅游局招商项目管理处加挂牌子),负责度假区经营、市政、环卫及绿化等管理工作。5月14日,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印发〈薛家岛旅游度假区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8年,管委(区政府)开始按规划引进旅游项目,年内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亚元冲浴楼等配套设施,对旅游区进行大面积绿化,度假区内设置了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治安派出所及急救中心等机构,负责度假区治安及游客救护工作。随着环境与配套的逐步完善,来区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98年已达50多万人次。

  1999年7月,区旅游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薛家岛旅游度假区金沙滩景区4平方千米发展规划。

  2005年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批准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更名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

  2005年,管委申报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6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为2平方千米,四至范围为:

  西至珠宋路,北至红石崖六号线,东至昆仑山北路,南至红石崖12号线。加工区管委按照“边组建、边招商、边建设”的原则,加快出口加工区全面建设。经过9个月的筹建,建成出口加工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隔离等设施。

  2007年7月18日,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9部委(局)的联合验收。9月4日,海关总署批复海关监管现场代码,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实现开关运作。12月20日,区内首批货物报关出口美国。

  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实行 “境内关外” 政策,即“四不、四免、二退、一保”。四不: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海关不实行《登记手册》管理;国家对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四免: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予以免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进境的基建物资,予以免税;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进境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予以免税。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的,免征出口关税。二退:从区外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可办理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使用水、电、气实行退税。一保: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包装物件及消耗材料,予以全额保税。

  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保税区。1993年3月28日,青岛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验收并封关运营,区内不设居住区。该区位于北纬35°58′~36°03′,东经120°11′~120°03′,占地250公顷。

  200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青岛保税区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并确立“一年打基础、树形象,二年有突破,三年跨入全国先进保税区行列”的奋斗目标。

  2001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各项税收、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5项指标过亿。2002年,综合经济指标进入全国保税区先进行列。

  2004年,国务院批复青岛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青岛保税区物流园区正式设立。2005年11月1日,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营。

  到2005年,青岛保税区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立起业务关系,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入区经营,其中有21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

  青岛保税区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用地范围东至烟崮墩山山脚,南至嘉陵江路,西至环胶州湾快速路(后改为江山路),北至鸭绿江路(后改为齐长城路)。

  2001年11月,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在1992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基础上,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此次修编降低仓储用地的比例,提高工业用地的比例,首次明确保税区行政商务区用地位置。仓储用地毗邻前湾港,集中规划于莫斯科路以北区域,工业用地集中规划于北京路以南区域,行政商贸用地集中规划设置在北京路两侧。

  2003年4月,为适应“区港联动”试点的需要,青岛市政府在保税区北侧划出2.65平方千米作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用地。2004年5月,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期编制完成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园区规划用地1平方千米,园区内除市政、海关商检等配套用地外,其他全为物流用地。

  2004年8月,保税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再次启动,此次规划范围涵盖原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5.89平方千米。

  青岛保税区的土地开发有两个时期,分两期运作(头部个发展时期1992~1994年,第二个发展时期2000~2003年)。一期为太行山路以西(西区)86.88公顷,由青岛前湾保税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土地综合开发,并承担保税区土地出让职能,共出让25幅给凌光物流、北城仓储、山东省外运等企业做厂房进行生产加工使用(含开发区土地建设规划局出让的4幅土地)。二期为太行山路以东(东区)164公顷,1992年4月由青岛开发区建设发展总公司包片开发。到1997年5月主要完成鸭绿江护岸和部分道路的开发建设。为理顺开发体制,青岛保税区管委分别在1997年5月、1997年10月收回青岛开发区建设发展总公司和青岛前湾保税区开发有限公司的土地开发权及所承担的保税区土地出让职能。2000年开始,土地开发利用进入第二次发展期。2002年11月,太行山路围网封闭。到2003年12月底,全区土地出让完毕。

  到2003年12月,青岛保税区东区和西区土地全部开发使用。共出让土地108幅,出让面积为192.8公顷,其中:生产加工用地98.03公顷,占50.8%;仓储加工用地66.66公顷,占34.6%;金融、商贸办公用地16.77公顷,占8.7%;绿化用地1.86公顷,占1%;公用设施用地9.5公顷,占4.9%。区内平均容积率达到1.0以上,个别地块达到了3.0的高指标。

  保税区成立初期,由青岛开发区代管,1995年12月以前共出让土地25幅,出让面积36.54公顷,土地出让款6443.5万元人民币,其中,开发区出让4幅,土地收益2420万元。前湾保税区开发公司对外转让21幅,实际合同应收款6880.1万元。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保税区一期(西区)二期(东区)项目用地全部占用,共出让项目用地108幅,收入土地款2.3亿元人民币。

  保税区成立时,土地管理由青岛开发区土地规划局负责,保税区设土地规划处。1999年12月底,青岛市政府决定:青岛保税区从开发区分离出来,并授权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保税区土地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保税区土地规划建设局担负起全区2.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核发等管理工作。2002年6月,土地管理工作由新成立的土地建设管理局负责,

  保税区为海关监管下的特殊区域,海关监管设施主要包括海关办公场所、隔离网、巡逻道、卡口等。

  海关办公楼位于保税区西卡口,建筑面积为11833.7平方米,1997年7月18日使用。

  隔离设施1992年11月,开始建设西区隔离网,全长4000米。2000年9月,开始建设东区太行山路东侧及源江路北侧柏林路以西段隔离网,2000年11月竣工。东区剩余隔离网于2001年11月开工建设,2003年1月竣工,全长3700米。2002年11月20日,太行山路实施封闭当夜,将太行山路东、西两侧隔离网拆除,保税区围网长度为7794米。

  卡口保税区建区初期,首先建设位于汉城路东段,朝向太行山路的东卡口,东卡口于1993年3月投入使用。2000年开始建设位于北京路西段、朝向江山路的西卡口。西卡口于2001年1月11日投入使用。同时,东卡口不再用于汽车通行,仅供行人出入。

  1992~2003年底,区内市政设施的基本完成。其中,1992~1994年为建设高峰期,2000~2003年为第二个建设高峰期。共建成15580米道路,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道路29.5万平方米,占道路总面积的89.4%。建成13座涵洞,1755米明渠,1374米暗渠,18700米下水道。2001年12月成立青岛保税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区内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道路保洁、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保税区内道路规划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南北向道路名称自西向东以“保*路”形式命名,东西向道路名称自南向北以“前*路”形式命名。南北向道路有保一路、保二路、太行山路、保三路、保四路、保五路、保六路、保七路、保八路,东西向道路有前一路、前二路、前三路、前四路。

  2002年3月,保税区对道路名称进行调整,主要以国家都市命名。太行山路由青岛开发区管委(黄岛区政府)投资建设,2002年11月封闭后保税区段归保税区。

  供水区内供水管道总长度约18.8千米,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材质为铸铁水管。开发区给排水总公司在保税区内设有供水管理所。

  供热保税区内热力来自青岛开发区(黄岛区)热电燃气总公司。西区建设1座换热站,设计负荷为35MW,蒸汽来自沿五台山路的蒸汽管道。东区敷设了2条蒸汽管道,与太行山路蒸汽主管道相接,1条在曼谷路,1条在莫斯科路,供汽能力为75吨/小时。

  电力工程保税区内电网属黄岛区电网的一部分。1998年,保税区内建成1座110千伏变电站,2000年投入使用,变电站供电电压为10千伏,装机容量为31.5×2兆伏安。保税区西区设2座10千伏开闭所,同时兼顾以10千伏电缆分支箱配电。保税区东区以10千伏电缆分支箱为主构成主干配电网。保税区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通讯、有线电视保税区通讯和有线电视网络由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区相关公司按总体规划建设,程控电线年,为了解决区内交通问题,保税区管委与开发区公交公司协商,开发区2路公交车进入保税区,沿北京路至柏林路运行,区内设2路终点站。

  青岛保税区于1999年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当年12月,保税区管委做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决议。2000年6月,初步完成保税区中心机房和网络线年,全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三大电子政务平台(金宏系统、保税区OA系统和保税区网站)逐步得以完善。2005年,数字保税区一期工程通过专家验收,建立起区内电子商务和海关等相关部门信息监管系统。

  青岛保税区开关运营后,保税区企业开始开展外经贸业务,主要开展保税仓储、国际贸易业务,保税仓储货物主要以汽车、钢材为主。1994年,入驻企业增多,从事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以及房地产开发业务。1995年,保税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产性企业开始入驻。保税区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3大功能开始体现。1996年,出口加工企业青岛兴远针织有限公司、青岛爱世给尔贸易有限公司开业。

  1997年,国家对进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保税区的“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优势凸现,吸引松下电子、阿迪可食品、东邦贵石、圣元乳业、卓越塑胶、颐中(青岛)汽车冲压件、佳华钢管、华翔精密技术、莱特电器、钜邦汽车零件、梅诗贝莉针织、星振鞋业、丰联蜡烛、雷诺士服装、德麦斯酒业等生产性企业入驻,涉及机械制造、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

  2001年,保税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5个过“亿”,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税收达到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跨入全国15个保税区的前8位。到2003年底,保税区已经形成以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为主导产业,仓储物流分拨为辅助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体系。

  2005年,青岛保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9亿元,同比增长25%;外贸进出口17.6亿美元,增长46%;国内税收7.1亿元,增长65%。

  2000年初,按照将保税区发展成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出口加工、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的要求,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建立保税区综合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到2001年底,海关、国地税、工商、公安、规划、商检、外汇管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全部入厅办公,对入区项目实行“并行式”服务,为入区企业解决出口退税、外汇管理等政策问题。

  2001年,围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物流”三大功能,实施大通关工程,相继开通空运进口货物和邮政快件直通关,实现“一次报关”,建成便捷通关区;压缩区内收费项目,除国家明令规定的8项收费外,其他57种收费全部取消,建成全省头部个投资“无费区”;建立投资全过程服务中心,为企业免费代办和协助办理从名称查询到财政登记等16项投资手续,建成投资全程免费代理服务区。

  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2000~2001年,实施工作流程再造工程并设立全天候企业求助电线年,开展创建“四型”机关和深化“五项工程”活动,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2003年,提出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通过完善主任接待日、领导定点联系企业、驻区部门联席会议和定期走访企业等措施,把各种服务量化、细化、规范化。2004年开展深化工作流程再造和创建“平安青岛保税区”活动,当年7月,建立“每人每天为保税区办一件实事”记录制度。2005年,综合服务大厅获青岛市“基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青岛市级“文明服务窗口”称号。

  2000年上半年,保税区管委建立起全员招商目标责任制,制定招商引资绩效挂钩办法和社会力量招商引资的办法,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担任保税区特别顾问,实行委托国外机构招商,形成“以专业化招商队伍为主力,全员招商为补充,国内外招商网络为后盾”的立体招商体系。

  2000年6月19日,管委机构进行调整,部门按一、二线分工,机关半数人员在招商一线集中精力招商,半数人员在行政审批、土地建设、公用事业、全程服务等二线全力搞好服务。

  在招商方式上,重点强化服务招商、功能招商、环境招商、推介招商、以商招商、以园招商和网上招商,以优质、高效服务方便客商,尽量减少小、多、杂的项目,着力抓好大、精、高的项目。

  2000年,设立招商促进局,通过制定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挂钩工资制,形成招商任务、招商经济、招商力量“三集中”的专业化招商,并推行了企业化运作模式。2005年,实施“空间招商、辐射招商、增值招商、虚拟招商”的招商思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先后在日本、韩国举办“青岛保税区暨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投资说明会”,新引进6家大型物流项目,其中包括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企业,分别是青岛威伯科物流有限公司、小松(青岛)物流有限公司。

  1984年,黄岛区工业局对全区的乡镇企业进行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1988年,成立黄岛区乡镇企业局。1992年成立区街企业管理局。2002年撤销区街企业管理局,由区经济管理局负责乡镇企业管理工作。2004年9月26日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划归财贸物价局。2005年3月,因机构改革,区财贸物价局被撤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划归区发展和改革局。2005年11月,民营经济管理服务职能划入国内投资促进局。

  20世纪80年代,黄岛区委、区政府加大乡镇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1984年,黄岛区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1984年底,黄岛区乡镇企业总收入4436万元,占全市的2.4%。其中,乡(镇)办企业收入2318万元,村办企业收入1625万元,村以下3种形式企业收入493万元。黄岛区乡镇工业企业101家,从业人员4730人,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3692万元,占全市的2.7%。其中,乡(镇)办工业企业产值2886万元,村办工业企业产值689万元,村以下3种形式工业企业产值117万元。黄岛区的辛安镇、薛家岛镇、黄岛镇的乡镇企业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乡(镇)办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其中,黄岛镇后湾村、盐滩村,辛安镇南下庄村、西于村等村办企业总收入超过100万元。黄岛区个体工业企业24家,从业人员102人,总收入58万元,上缴税金3万元。

  1987年,黄岛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687处,其中乡镇办54处,村办245处,村以下1388处,从业人员19000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乡镇村办企业总收入12836万元,比1986年增长32%,其中乡镇企业实现7431万元,村办企业实现5399万元。黄岛区乡镇企业特点是: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多,横向联合扩大,骨干企业形成,工业产值过900万元、利润过80万元的企业达到2个。

  1988年,黄岛区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经济效益提高,完成利润560万元;外向型经济发展快,出口创汇企业达到5家;企业逐步规范,铅笔芯厂生产的“飞风牌”0.7毫米细铅芯获得市优称号,全区乡镇办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0.8%。

  1990年,在经历2年的治理整顿后,黄岛区乡镇工业企业达到179处,从业人员达到9819人,共有34个行业、180余种产品。企业仍存在生产速度慢、企业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缺乏、资金短缺和新项目少后劲不足的缺点。

  1993年,乡镇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改为镇街企业或街村企业,由青岛开发区(黄岛区)镇街企业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当年完成总产值12.2亿元(不含大地集团),同比增长67.1%。村办企业发展快,实现利税3624万元,占镇村工业的55.9%。

  1994年,镇街企业改制进入关键时期,全年完成174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36家、租赁122家、嫁接5家、兼并4家、拍卖16家。已改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本总额4170.1万元,其中法人股1829.37万元、集体股710.43万元、个人股1630.3万元。

  1995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街村企业出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整体实力增强,总数达到2370家,其中工业企业671家。各办事处注重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面积达到4.1平方千米,投入9000多万元资金,建成9.5万平方米通用厂房,落户企业达到16家。

  2000年底,全区街村企业5938家,从业人员50690人,总产值486385万元,实现增加值111053万元。其中,私营企业239家,从业人员3847人,总产值43446万元,增加值10084万元;个体企业5247家,从业人员11546人,总产值95514万元,增加值15233万元。辛安街道办事处企业数量蕞多,共有1844家,私营企业19家,个体企业1684家。全区街道办事处企业职工总计3529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932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102人,中级技术职称678人,初级技术职称1621人。

  21世纪,随着企业改革,街村企业,融入到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活动中,成为青岛开发区(黄岛区)经济的重要基础。

  20世纪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农村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以及个体户,他们在劳动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起着带头作用,成为民营经济的先驱。

  1984年,黄岛区共有农村专业户320户,从业人员541人,当年家庭总收入136万元,其中专业收入110万元。专业户主要分布在农林牧副渔业,占所有专业户的1/3,其中养貂达到115户;工业投资出现萌芽,有13户专业户,主要投资饲料加工;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兴起,分别有59户和71户;建筑业发展较快,当年有30户。农村新经济联合体个数达到450个,纯收入286万元。其中海洋捕捞有191个,运输业有193个。

  1989年,黄岛区有农村专业户1150个,其中渔业340个,运输业285个,商业、饮食服务业158个。农村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602个,从业人数达3058人。其中渔业452个,从业人数2213人;工业45个,257人;运输业84个,338人。

  农村发展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的同时,城镇开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户成为当时主流。1984年黄岛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508户、1986年达到2035户,1987年为1917户。20世纪90年代私营企业开始出现,1991年,黄岛区私营企业发展到36户,注册资本136万元。1995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私营企业发展到770户,注册资金3.1亿元,个体工商户5528户。1997年,管委(区政府)发布《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从放宽限制范围、税收、土地优惠、信贷支持等6个方面,制定21条优惠政策,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头部个发展高潮,当年发展个体工商户1604户,私营企业304户,注册资本1.58亿元,从业人员5524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总数达4295户和1015户,注册资本(金)6.9亿元,从业人员17344人。

  1999年2月10日,管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区内个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暂行规定》,全区个体私营经济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

  2000年7月14日,管委(区政府)颁布《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当年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941户。2003年8月,头部家个体连锁店在武夷山路登记注册。2005年,新发展个私企业7458户,注册资本15.8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度增长。

  21世纪,随着个体户、专业户的发展和企业改制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2004年9月,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发布《青岛开发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综合素质,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商贸物流型、配套型民营企业,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克服“厚外薄私”的传统观念,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创业到发展,由摸索探求到科学管理,逐渐走入成熟阶段,成为区内经济建设的主力军。2005年,民营经济创造国民生产总值130.6亿元,占全区的36%;实现税收17.6亿元,占全区的58.6%;从业人员达7.7万人。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传统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等方面,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

  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民营经济的特点是:1.配套型。民营企业与六大产业集群合作,承接产业辐射。科瑞特生产的刹车片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项目配套,茂源金属生产的电子零部件、泰诺机械生产的冷凝管、益和电气生产的变压器等均为区内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配套供应。2.科技型。民营企业积极加强自主创新的,开展技术研发,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各级名牌,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新认定3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在民营企业中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胡姬花牌花生油、六和牌动物饲料、金晶牌压花玻璃、中集牌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等分别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青岛名牌等。昌隆文具、文达通、科瑞特等被命名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3.外向型。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2005年,民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33个,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350万美元,分别占全区的13%和10%。完成进出口总额14.5亿元,其中出口额5.8亿元,分别占全区的46.7%、32.9%。中达长信、金马鞋业等3家民营企业的4个项目实现境外投资的计划。4.商贸物流型。总投资2亿元的蓝海金港酒店开工建设,上海广场、苏宁电器连锁店等商贸服务型项目均已落户。本土民营企业多元房地产公司、兴华建设集团投资兴建的国际贸易中心、兴华商贸城,裕龙物流项目等已投入运营。

  2005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其中1件属民营企业;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4件,其中3件属民营企业;拥有青岛市著名商标9件,其中8件属民营企业。在被管委(区政府)列入“十一五”期间驰名、著名商标培育重点的67家企业名单中,有1家民营企业被列为创国际强势品牌培育重点,有2家企业被列为创驰名商标培育重点,有4家企业被列为创省著名和驰名商标培育重点,有34家民营企业被列为创市著名、省著名、驰名商标培育重点。

  在2006年度青岛市民营企业“五百工程”评选中,青岛开发区(黄岛区)27家企业榜上有名,除8家企业被评为“2005年度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外,另有19家企业分别入选科技型百强民营企业、投资型百强民营企业、外向型百强民营企业、百强个体工商户。在“百强民营企业”中,1家企业进入前4强,3家企业进入前30强,5家企业进入前50强。3家企业入选青岛市纳税20强民营企业,行业涉及建筑业、房地产业、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4塑钢门窗异型材百龙牌青岛百龙大亚绿色塑钢门窗异型材有限公司团结路2002年度

  20世纪80年代,黄岛区工业企业均为国营企业,分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1984~1985年,黄岛区政府以提高企业素质、搞活经营、提高效益为目的,进行全区企业整顿工作,58家企业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企业验收标准,并验收合格。

  1987年,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黄岛区政府下发71、73号两个文件,在全区推行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厂长(经理)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年,区工业局10家直属企业签订为期3年的承包经营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合同,占区直企业总数的55.5%。乡镇企业已确定承包经营、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占企业总数的50%。

  1988年,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铺开,黄岛区乡镇办以上58户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中,一包3年的45户,一包1年的13户。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原则,区政府同14户区直工业企业签订利税承包合同。

  在普遍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黄岛区计划委员会调整企业内部分配,90%以上的承包企业实行指标分解,层层承包。同时,还探索新的承包形式,对1户企业实行指标承包,推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17户工业企业实行劳动组合,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引入兼并制,对5户微利和亏损企业实行兼并;推行风险金抵押承包,缓解资金短缺的局面。

  1989年,为适应清理整顿的需要,把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发展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制订《黄岛区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黄岛区企业兼并试行办法》、《黄岛区工业企业实行全员抵押承包试行办法》,重新修订《关于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工业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在全区推广制线厂内部层层承包、昌盛公司实行内部银行、仪表件厂实行全员风险抵押的经验,推动企业改革的深入。全区共有41家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收缴风险金达100多万元;薛家岛建材厂等2个企业被兼并;部分企业内部建立厂内银行,缓解资金矛盾。所有区办工业企业实行工效挂钩,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1990年,黄岛区计委组织并进行新一轮承包方案的起草制定,经过多方协商、测算,确定了参加承包的单位和各项承包基数,使第二轮承包工作全部完成。

  1992年,企业改革向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向转变,重点对国务院令第103号《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行贯彻落实。黄岛区政府选择元件六厂、织带厂等4个企业进行试点,把劳动、人事、工资总额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企业,对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利税分流试点,把企业推向市场。

  1992年开始企业改革工作试点,柳花泊砖厂成为该区改制工作启动后设立的头部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1994年,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当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街村企业改制工作开始,全区共有街村集体企业382家,其中街办集体企业60家,村办集体企业322家。

  1995年,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企业改革的意见》。1996年,成立区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区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管委(区政府)决定以先出售后改制为重点,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

  1996年9月,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开展清理挂靠企业工作的通知》,一大批企业摘掉“假国有、假集体、假校办、假福利”的帽子。

  1997年,区属企业改制工作开始,先后完成水利工程总公司、青岛头部织带厂、青岛橡胶工业设计院黄岛橡胶实验厂的改制工作,企业资产全部由内部职工出资买断,组建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

  1997年8月,经青岛市政府批准,以黄岛电气设备厂为主体改制设立的青岛益和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成立,成为该区头部家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区属、街办小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针对部分企业改制不规范的问题,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全区改制企业规范运行意见的通知》,要求原企业主管部门对原所属企业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检查改制企业改制程序是否合法、内部运转机制是否正常、股东权益是否得到维护等。

  1999年,区直属企业改制开始启动。当年,区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快区直公司改革的意见》。2000年6月,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区直企业改革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区直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调整经济布局和经济机构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区直企业进行分类改制,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区直企业健康发展。年内基本完成12家区直属企业改制。为加大区直企业改革工作力度,工委、管委决定成立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改制促进组。

  到2000年,352家街村企业完成各种形式的改制,除个别严重资不抵债、产品无市场的企业没有完成改制外,街办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结束。

  2001年初,共有10家区直企业在完成改制审批后,按《公司法》要求,进行新企业的创立工作,并相继到工商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2003年,根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管委(区政府)开始研究公交公司、给排水公司、市政公司、热电燃气公司4家公用事业企业改革。年底,公交公司以内部职工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组建有限公司的形式完成改制,设立青岛开发区公交巴士有限公司。为有利于在公交公司改制后引入竞争机制,改制方案确定公交公司改制时站棚资产不参与改制,仍归政府所有,新开线路站棚建设暂由财政投资,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站棚的管理及维护仍由企

  1黄岛物资总公司整体转让给青岛铁路局所属丰达公司2000年7月5日青岛海资实业有限公司

  2新技术总公司75%的股权划转澳柯玛集团公司2000年7月5日澳柯玛新技术有限公司

  3大地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12月28日青岛瑞泰房地产有限公司

  4商业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月19日青岛申润商贸有限公司

  5水产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月22日青岛裕海威水产有限公司

  6供销社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月19日青岛开发区供销社有限公司

  7永欣集团公司整体转让给山东中达长信食品有限公司2001年2月1日青岛永欣工贸有限公司

  8粮食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2月1日青岛德禧工贸有限公司

  9建设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2月19日青岛鲁泽置业有限公司

  10泽润总公司内部职工买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5月20日青岛泽润投资有限公司

  业负责;企业改制后对公交线路实行有偿使用,服从政府行业管理。改制方案同时确定企业改制后社会公益性质不变,为群众服务宗旨不变,必须执行政府制定的各项惠民政策。

  2004年1月,青岛正泰橡胶有限公司经黄岛区人民法院裁定实施破产清算,成为该区头部家改制后破产的企业。

  2005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当年主要开展企业上市及上市资源培育工作。

  在青岛市证券监督管理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多家证券公司对青岛邦源纺织有限公司、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益和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文达通科技有限公司、金晶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重点培育,指导企业做好上市筹备工作,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管委(区政府)的名义与中国证监委青岛监管局签订《企业上市合作监管备忘录》。

  针对企业改制后的短期内职工信访、上访有所增加的问题,按照《公司法》和管委(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对改制企业进行规范。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薛家岛供销社、青岛银通锦纶有限公司、益盛工业总公司等10多起职工上访问题,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zngk.vip/index.php/post/769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22第20届烟台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2022第20届烟台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2022第二十届烟台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烟台金诺会展有限公司●特别邀请★冰轮集团 ★杰瑞集团 ★万华集团 ★招金集团 ★玲珑集团 ★南山集团★中矿集团 ★方圆集团 ★隆基集团 ★龙口矿业 ★首钢东星 ★正海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三所 ★烟台艾迪液压...

抗疫|莱阳卫校致敬白晓卉

抗疫|莱阳卫校致敬白晓卉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抗疫|莱阳卫校致敬白晓卉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社会管控的艰巨任务,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演绎着...

山东的这所农业院校曾经声名显赫搬到青岛后名气反而下降

山东的这所农业院校曾经声名显赫搬到青岛后名气反而下降

  在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升格、更名的情况下,你若坚守老校名,就有落后时代或本身存有问题之嫌疑了。不仅得不到理解,师生家长都有意见,而且在国人语境下和人们的潜意识中,学院就是比大学低一个档次。加之新建院校一般都冠名学院,如不及时更名,老牌本科院校就会被社会误认为是新办高校,甚至是民办高校。...

山东蕞能折腾的大学多次成功操作已迈入全国前300名行列

山东蕞能折腾的大学多次成功操作已迈入全国前300名行列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山东蕞能折腾的大学,多次成功操作,已迈入全国前300名行列   蕞近看了一个学校的校史很有特色:从学校改成学院,从学院改成学校,从学校改名...

山东莱阳博导被杀案:2名高职学生为赚网费持刀抢劫杀害博士后

山东莱阳博导被杀案:2名高职学生为赚网费持刀抢劫杀害博士后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高尖端的人才必不可少,即便是在如今教育全民普及的年代,全国的博士生都没有多少,更不要说能够担任博士生导师的人才。然而,在2002年,就有这样一个高端人才,在大街上散步时,被突然冲出的两个高职学生持刀杀害,这不仅是一条人命,还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知名高校企业行烟台市莱山经济开发区政企强强联手抛出“引才橄榄枝”

知名高校企业行烟台市莱山经济开发区政企强强联手抛出“引才橄榄枝”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资讯地市要闻烟台 正文   知名高校企业行,烟台市莱山经济开发区政企强强联手抛出“引才橄榄枝”   知名高校企业行,烟台市莱山经济开发区政企强强联手抛出“引才橄榄枝”   2022-08-09 14:33:5...

又一殊荣!莱阳卫生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又一殊荣!莱阳卫生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0日讯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遴选评审结果,山东莱阳卫生学校成功入选。   据悉,本次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2021年、2022年共遴选100所学校立项建设,要求申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