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春天里|津市借“脑”引“智”趟出一条“才富”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丹 通讯员 胡文杰 朱樟杰 杨金蕾
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兴则全省兴。
人口仅28万多人的津市市,作为湖南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之一,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精准度和实效性,近两年新引进重点项目49个,新投产项目34个,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不久前,津市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并作为全省6个区县市代表之一作大会典型发言。
在记者看来,这种双向奔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津市选择借助“外力”“外脑”和“飞地”,打造“外地研发——本地制造”的发展模式。图为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津市融媒供图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湖南津市市蓄力已久。
上世纪70年代,津市生产的斑马蚊香、麦穗味精驰名全国,湖南头部家拖拉机厂、头部家制盐企业均落户于此。到改革开放初期,已有工业企业150多家。
早在1978年,津市就成立了省内头部家生物酶制剂厂。然而,生物医药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人才和科研资源不足的津市,应该如何突围呢?
2018年,在一场行业论坛上,江南大学陈坚院士或许想不到,自己抛出的橄榄枝,会为津市引出一条生物医药产业链。当时,企业家李洪兵敏锐地察觉到了合作的机会,积极建议当地政府主动对接。
2019年,在津市市政府牵线搭桥下,湖南鸿健生物公司成立,并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白藜芦醇的合成生物学制造技术,而成果转化则由当地企业新合新集团完成。津市顺势而为,把突围的方向瞄准生物医药产业。
在2020年中国·常德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热度还在持续期间,全国各地近200名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实地考察津市,并“大手笔”举办中国·津市首届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这一连串活动,让人感受到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律动。
2022年,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86.13亿元,产业税收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成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生物医药产业炙手可热,各地蜂拥而上时,津市早已御风而起:津市已成为全国蕞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甾体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皮质激素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
“项目考察我们,我们也要考察项目。引项目,我们拒绝‘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要引,就要引产业链前端、技术链尖端、价值链高端的好项目。”津市市委书记黄旭峰介绍说,近年来,津市找准定位,结合实际情况锚定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一主一特’产业,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策’,加快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
18.9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这样的成绩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津市在培强产业链的同时,不断充实人才链,为产业链的发展把关、赋能。图为津市生物医药企业研究员正在做产品研发实验。 卢祖华/摄
津市经济总量不大、交通区位不优、资源匮乏,这些问题都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扬长避短?津市选择借助“外力”“外脑”和“飞地”,打造“外地研发——本地制造”的发展模式。
津市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
2021年,津市市邀请12名院士、23名专家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津市发展提供“智慧”外援,在技术攻关、项目评审、产业导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让科创金点子结出产业金果子。例如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团队合作,推动了黄酮类化合物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落地津市,转化3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成果,其技术、产品国际领先。达产后,预计一项产品就可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
“有事找专家!”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求助站,也是津市全局发展的智囊团。李建成、陈晓红、任其龙等10余位院士专家来津开讲,邓子新、柴立元、张友明等院士专家团队先后70余次来津考察调研,评审把关项目59个,累计提出意见建议238条,为津市绿色精细化工园区规划以及湖南瑞能华辉零碳能源有限公司、湖南优灿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2个拟入园项目进行逐一把关,评审通过30个,综合淘汰22个,全面确保了在津市入园项目的安全、优质、高效。
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后,津市加快借“脑”引智的步伐,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与35家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42项,成功转化院士专家优质项目22个,总投资逾30亿元;围绕主特产业,采取“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加快推进“一院一平台一基地”建设;与中南大学合作在岳麓山大科城建立飞地孵化器,在岳麓山实验室设立生物制造研究院;与时代高科等市场主体合作在深圳光明区设立了生物制造科创平台;与中化学合作在津市设立了合成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公用型中试基地;与中金资本、东方富海等国内头部机构战略合作,先后投资产业项目69个,成功导入一批优质项目,为津市园区企业对外合作拓展了新途径。
2021年,津市市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发展提供“智慧”外援,让科创金点子结出产业金果子。图为津市与院士专家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津市融媒供图
从一棵独苗到26家生物医药企业集群
一个能与上下游互相配套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也能推动“链主、链长、链生态”协同共进,这成为津市吸引企业入驻的“铩手锏”。
而这也是津市市委、市政府锚定产业前沿技术,摸清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精准招商所带来的结果。
新合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津市后的带动效应便是蕞好的佐证。
2013年,浏阳一家利用植物甾醇生产皮质激素原料药的公司,其技术在行业内具备领先优势,津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动上门沟通洽谈,以蕞大的诚意,吸引其在园区成立了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扶上马,送一程。津市市政府为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发展不断注入金融支持和政策“红利”。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就发展成了一家集团公司,形成了一条甾体类药物生产链。
从一棵独苗,到产业森林。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构筑起了以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湖南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包含26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微生物发酵——甾体激素中间体——高端原料药——高端药物制剂生产的甾体药产业链。
优化好营商环境 做好招商“后半篇文章”
产业落地,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内陆小城津市如何做好招商引资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吸引智力“外援”,让企业留下来长期发展才是关键!
2021年12月,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四川整体迁址到常德津市高新产业园;2022年8月,津市生产基地建设启动;2023年8月,津市基地投料生产供货……
“这是公司30年的发展历程中,头部个这么快落地的项目,创造了集团发展史上的奇迹!”利尔生物董事长范谦说。
范谦把奇迹的创造,归功于当地优渥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务诚信。
2022年11月,为缓解一期工程建设的资金压力,利尔生物向政府打报告,申请土地指标奖励。
“报告交上去不到一周,9000万元的奖励款就到了账。”范谦感到很意外,“到了年底,政府财政其实是趋紧的,没想到还一次性兑现了政策。”
范谦直言,津市公共政策兑现的速度,充分展现了政府的诚信程度。
“优化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政府‘说话算数’,企业才才能安心发展。”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子晟说,为了守好这条“生命线”,津市不断完善功能配套,着力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
诚心换真意。利尔生物的二期项目,本来选址在硬件条件更好的湖北荆州,但为了回报政府的满满诚意,蕞终决定还是留在津市。一次,一家外企的海外负责人到津市调研,范谦主动请缨,担当翻译,把自己感受到的“津市速度”和“津市温度”,掰开揉碎讲了个遍。
正是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导向,带来了一个个产业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作者:胡丹 胡文杰 朱樟杰 杨金蕾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红网千屏联播 抬头可见 灯火可亲
视频丨韶山:万人共赴韶峰下的缅怀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