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为建这个工程柳州挖掘出奇特窑具!广西首次
多次沿着柳江边深入里雍镇、白沙镇的村村寨寨
当经过横跨于柳江之上的红花水电站时
2月14日,记者将车轮行进的方向对准了“百里柳江”的终点——红花水电站,沿着大坝上修建的道路,穿行在红花水电站之上。蓄调引泄间,滔滔河水化为股股电能,清清江水浇出沃野绿千重。
以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旅游、养殖等综合利用的红花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达9亿千瓦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可低估。当时,为何选址会落在里雍镇红花村?它的修建对柳州市及柳江沿岸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如今又有哪些新变化?
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得知,红花水电站于2003年10月开建,头部台机组于2005年10月28日实现发电,在当时创造了“红花速度”。
《柳州日报》2005年10月29日刊登的《红花水电站发电了》写道:“昨天,开工两年的红花水电站工程传出了好消息——当日晚上,电站头部台装机3.88万千瓦机组一次试运转成功后,开始把源源不断的电力输送到大电网,比初步设计提前了整整8个月,梅雁集团创造了广西水电开发的‘红花速度’!”
“红花速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接踵而来的疑问,记者敲开了广西柳州市红花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福初的办公室大门,期望能从他那里获得答案。
来自贵港的陈福初却告诉记者,他2021年才被调到此处工作,对于以前的那段过往不甚了解,他翻阅了一些资料,只是略知一二。
陈福初介绍,水电站一般修建于地势崎岖落差大,水流量急之处。红花水电站的选址,综合考虑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流量、地质条件等多重因素,认为里雍镇红花村适宜电站建设。
陈福初透露,20世纪90年代初,原来是由柳江县人民政府拟出资建设红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工作完成后,却由于资金等多种原因,项目迟迟未能实施。
这一点,记者在白沙采访时也听当地老百姓提到。“20世纪90年代,就听说要修红花水电站了,就是不见动工。”白沙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东威说,“我们本以为不会动工了,没想到后来真的就建成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红花水电站工程总投资21.29亿元,装机容量22.8万千瓦。这在当时乃至现在,对于柳江区乃至柳州市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难题。如施工需揭露和分析各种地质条件,作业面多而广,点多地广、线路长等,就连采购发电主机都得排队。
陈福初说,红花水电站建设时期,正值三峡工程建设期,负责生产发电主机的生产厂家订单已排到几年后。当时的红花公司领导前往生产厂家,以支付加班费的方式商谈,对方才答应为红花水电站提前生产主机。
能建成红花水电站,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经柳州市人民政府努力,引进外资建设红花水电站工程,投资方改为广东梅雁股份有限公司。
红花水电站二线船闸建成通航现场(周宁 摄)
而能够创造“红花速度”,陈福初认为,这与政策支持、业主组织得力、设计方案优化、施工队伍专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时的业主单位奉行“专业的事情由专业队伍来做”理念,开展立项、可研到初设,移民征地、各项专题工作研究等基本同时推进,才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虽然从陈福初处获悉了一些信息,但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故事?为了追寻答案,记者先后联系了市防洪办、市防汛办、市水利局有关科室等,由于人员不断更换,均未寻得知悉情况的人。
记者从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借得一本编于2003年7月的《红花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综合说明》,开篇即提到兴建缘由:“柳州为广西重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电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本地区煤炭资源缺乏,而柳江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柳州市是我国中南、西南五省区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是广西水运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水运可直抵港、澳地区,但目前通航120吨至300吨级的船舶,枯水期减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改善。
柳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开发红花水电站的水力资源。”
建设红花水电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在建设前期柳州也出现了建和不建两种声音。这是为何呢?有人认为:红花水电站建成后,蓄水会抬高柳江的水位,不仅会造成部分田地淹没,也会对一些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影响等。
“在红花水电站蓄水之前,文物专家和技术人员专门对红花水电站库区淹没范围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评估。”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闫少朋介绍,对于水淹区域,文物部门积极开展了调查和抢救性发掘,搬迁保护,尽可能保护文物。对于一些类似码头等没办法搬迁且价值较小,水淹也影响不大的,进行原址保护。
从红花水电站出发,沿着柳江而上,在柳城县凤山镇柳江西侧有一处知名景点——勒马石刻,刻着“鸾山水美”4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相传这处石刻与抗日将领陈烈有关。
有关陈烈的故事,记者曾在2022年9月28日《柳州日报》4版《百战归来唱俚歌——柳城县凤山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系列之三》一文中进行了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红花水电站蓄水后,“鸾山水美”蕞下面的“美”字被淹没掉,当时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对勒马石刻不作搬迁,采取原址保护。
除了勒马石刻,位于立冲村附近的立冲北窑址和立冲南窑址也将会被淹没一部分。于是,2005年4月至6月,文物部门决定对立冲南窑址进行考古挖掘。
在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收藏的《柳江县立冲南窑发掘简报》中记载了相关情况:
从发掘发现的残迹来看,立冲南窑址为一斜坡式分室龙窑,南北向,沿河岸坡地顺势而建,南高北低。该窑烧制的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具,以碗、碟、杯为主,并有少量罐、壶、香炉等。釉色主要有青色、酱色、仿钧窑天蓝色等几种。部分器物有印花纹饰以及冰裂纹装饰。未见有年号题款的器物。
在该简报中还提到:值得一提的是,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个奇特的窑具——器形似盏,灰白色胎,底部穿有一圆孔。从其使用痕迹判断其具体功用应该是烧窑时倒过来覆盖于一摞摞叠放的碗或绿、盏、杯等器物的蕞上面一件之上,用来遮挡窑灰,应是当时工匠创造性发明使用的一种窑具,此类器物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在简报的蕞后,文物专家推断,该窑烧造的年代为南宋晚期。
历经千辛万苦,挖掘的文物去了哪里?
“当时广西文物工作队(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选取了一些相对完整的器物作为标本带回去研究,其他剩下的也进行原址保护了。”闫少朋说,立冲南窑的存在说明在南宋晚期柳州地区的制瓷技术得到大幅提高,制瓷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当时的制瓷业也借助柳江的水运便利将立冲窑的各类瓷器销到外地,对当时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副馆长陈坚参与了立冲南窑的挖掘工作。2月16日,陈坚在电话中回忆,根据出土的文物看,立冲南窑烧造的东西主要是供百姓使用,工艺水平不算很高。尽管如此,挖掘出来的文物为广西古陶瓷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以前,没有公路,我们都是坐船去柳州。”住在里雍北街的涂永贤回忆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里雍老街往柳江看,停满了船,连里雍小河都有很多小船只。“红花水电站修好后,加上公路通了,我们就不走水路了。”
据《柳江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柳江县(现为柳江区)境内河段,从鸡喇到运江,途经航站有立冲、里雍、白沙、大田、新安、水山航程86公里。大水期巨轮可从广州直达柳州,枯水期只达鸡喇。柳江县毗邻柳州市区,进出商旅、物资大部分在柳州港和鸡喇码头转运。
而柳江自古以来就是“黄金水道”。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年间(1731—1734年)“柳江之上,帆船如云,舳舻相衔”“环绕柳州,圩镇星罗棋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小轮公司渐推渐广、闽粤滨海之区,轮樯织。桂则有往来梧州、贵县、南宁、柳州之轮,而航路四达、商旅便之,实与江海大轮有相辅而行之利。”
红花水电站二线船闸建成通航现场(周宁 摄)
红花水电站的建设,让“黄金水道”又发挥了新的作用。陈福初介绍,红花水电站建成后,不仅缓解了柳州电源不平衡的现状,因为水位的抬升,原来枯水期会见底的柳江,正常蓄水位可达77.5米,大大增加了柳江的通航能力,500吨级的船只将能从广州港直达柳州港。
曾经一年被淹数次的柳江河堤被淹次数直线减少。“红花水电站的建成,我一年搬家次数都少了很多。”家住滨江西路的韦斌说。
如今的柳江,河水丰盈,百里柳江如诗如画,更是拥有“冠绝三百城”的头部水质。
2022年10月28日,红花水电站又迎来了一个大日子——作为全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广西推进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水运“一线三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二线船闸建成通航,柳江水运通航能力从500吨级一跃提升至3000吨级,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水运保障。红花水电站对我市及沿线城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发挥了作用,未来可期!
红花水电站正在发挥着其历史使命,在其上游白沙镇大田村、水山村之间,存在过一个神秘汉墓群,它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关注后续报道。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