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高科厂房出售代建定造平台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咨询热线:400-0123-021 admin 2022年04月16日 新闻中心 1392 0
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认真组织实施。沿江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开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新局面。其他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积极主动与湖北长江经济带做好对接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按长江流经市州先后顺序为:

  宜昌市:秭归县、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

  荆州市:松滋市、公安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黄冈市: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含龙感湖管理区);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8年,近中期为2009-2015年,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长江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江流域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如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等。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转向“双轮驱动”。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两圈一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战略体系。武汉城市圈是发展的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发展的主轴。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为主题,旨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侧重点是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湖北长江经济带则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带,探索大河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人口达2750.1万人,占全省的45%。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96.98亿元,占全省的60.87%。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6.7∶43.8,优于全省整体水平(15.7∶43.8∶40.5)。

  全省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沿江地区聚集,沿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教育优势突出,共有高等院校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科技、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良好机遇。首先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次是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第三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diyi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而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湖北长江经济带也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主要有: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

  ——有利于湖北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湖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湖北东西部差距;有利于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湖北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教、产业、市场、区位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湖北拥有10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中部地区的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承担着贯通鄂西和鄂东的传动功能,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对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发挥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现代产业密集带。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连绵带。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

  ,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所有市县达到生态市(县)要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带。

  ——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整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两个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区段的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基础先行、重点突破。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

  ——区域联动、开放合作。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

  ——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引导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主导、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带动全省主要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以沪渝高速和沪蓉高速鄂西段、沪汉蓉铁路等重点的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同时,抓好重点河段、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体系及沿江排涝泵站建设;改善邮电通讯条件及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电站和电网建设。——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不失时机地发展以冶金、化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优先开发建设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积极推进武汉——荆州段的开放开发,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放大“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示范作用,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湖北沿江地区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以武汉新港为突破口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以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和收购兼并为突破口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以放宽投融资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引资重点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外商加大对diyi、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起点、高创汇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现绿色增长的先进制造业,投向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辟投资的新领域。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强化与“两圈”的对接,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的更紧密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一)强化一通道——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

  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干线,以建设沿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站场和机场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和完善多式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长江水道与纵向、横向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zui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

  》,抢抓国家整治长江干线航道机遇,对长江湖北段进行全面治理,使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尺度和通过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同时,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建设,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形成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加强沿江支流航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建设一批对能源、钢铁、石化工业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江海联运、铁水中转、水水中转功能的重点港口,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全面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3个主要港口和巴东、嘉鱼、鄂州、黄州、武穴等5个重要港口的建设,促进带内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重点构建武汉新港多层次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到2015年,力争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

  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到2020年,带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三是加快公路网建设。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到东部沿海地区当日到达。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鄂州至黄冈等高速公路。依托大庆至广州、北京至港澳、随州至岳阳、二连浩特至广州和

  保康至宜昌等纵向高速公路,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向南北辐射的主要载体。到2020年,带内公路网达到7.6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射带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并实现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合理成网。四是努力推进铁路网建设。继续推进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武汉至宜昌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加快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新建荆州—岳阳铁路、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西煤东运通道)、鄂州至黄州的京九、武九联络线,构筑进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十”字快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沿江铁路网及枢纽布局。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建设城际客运系统,形成以武汉为核心,沿城镇发展轴线从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等地的放射状骨干城际网,并逐步扩展到荆州、宜昌和黄梅、赤壁等地。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铁路网结构,提高铁路技术等级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五是推动航空港建设。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0年,武汉天河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客机起降40

  4万架次,成为国内发展zui快的大型枢纽机场之一、邮政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内低成本航空中心。继续推进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中型国际机场,到2020年达到满足旅客24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4万吨/年、高峰20架次/小时的规模水平。同时,搞好沙市机场的建设。六是大力开展过江通道建设。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

  。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二)打造五枢纽——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国家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的八个枢纽之一,是中部地区zui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客货中转中心。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zui大、功能zui完善、辐射zui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二是将黄石、鄂州、黄冈建成

  。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黄石主要港口和黄冈、鄂州重要港口以及区域其他公路、铁路站场,形成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主要承担鄂东地区客货中转联运。三是将宜昌建成

  。宜昌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是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主要承担重庆、四川向东方向的客货中转联运,在公水、铁水客货中转联运上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将荆州建成

  。荆州市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荆州主要港口,布局建设铁水公空联运的客货枢纽,主要承担两湖平原货物中转联运,并为全国分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五是将咸宁建成

  重点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构建咸(宁)赤(壁)嘉(鱼)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客货流中转中心,主要承担咸宁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的客货中转联运。(三)建设一系统——

  构建统一的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长江”。基本实现水运政务及运输服务信息化,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保障水上运输安全,维护水运市场环境。长江航运湖北段信息化框架趋于完善,“数字航道”全面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长江航运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设施,对已有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不同交通方式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

  以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搞好堤防建设。对荆江大堤的堤身、堤基、防浪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堤段进行整治险情。搞好武汉、鄂州、黄石、咸宁、黄冈长江干堤及连江支堤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堤防、荆南四河堤防以及汉北河、府环河、沮漳河等中小河流堤防建设。

  加快洪湖、荆江等分蓄洪区工程的达标建设。重点推进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和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躲水楼、转移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分蓄洪区发展涉水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制定和完善分蓄洪区补偿政策,提高分蓄洪区经济发展水平。

  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救灾能力,确保2010年底全面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病险水库销号。

  继续完善国家重点防洪城市武汉、黄石、荆州和省内重点防洪城市黄冈、宜昌、鄂州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到2020年,武汉市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城市市区和县城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继续抓紧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重点提升洞庭湖区(湖北省部分)、江汉平原排涝能力。

  武汉市做好长江沌口水厂水源地、汉江白鹤嘴水厂水源地等工程建设,并着手开辟战略备用水源地。荆州市做好松西河余家渡、长江监利三矶头、长江洪湖烈士陵园等水源地改扩建工程。宜昌市规划建设好南木溪水库供水工程、窑湾乡水厂、东猇供水工程。鄂州市重点规划建设长江泥矶自来水厂,并与武汉市共同建设好梁子湖战略备用水源地工程。黄石市、咸宁市重点建设王英水库水源地工程,咸宁市还要抓好南川水库备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巴东县建好龙王口蓄水工程。进一步扩大沿江大中城市的供水规模,新建一批乡镇水厂,稳步提高城镇饮水安全保证率。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强直接关系农民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用水。

  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田3000万亩,为全省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斤提供支撑。

  加快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有效缓解南水北调中线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利用引江济汉引水干渠,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沟通长江、汉江航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江汉运河渠道线进口在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的机遇,积极开展龙洲综合港区建设,在港区内建设连接公路、水路、铁路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建成各地区、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建立和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信息系统基础框架。加强沿江城镇基础数据资料库建设,并与“数字长江”有机衔接,为社会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同时,抓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

  建设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促进电子政务网络的纵向和横向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zui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发展社区信息服务,zui终全面实现政务、商务和社会服务全面信息化。

  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沿江“数字城市”,推动数字湖北建设。逐步建设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对接的信息化平台。

  进一步加强鄂东冶金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武钢、鄂钢、新冶钢三大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和错位发展。支持武钢做大做强,建成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全球zui大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做专做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钢、无缝钢管、新型铸管生产基地。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和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扩大铜板带加工产能,延伸铜箔深加工。并扶持与冶金产业相关的桥梁及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支持大桥局为龙头的桥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阳逻、团风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园建设。

  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zui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并在沿江城市布局延伸加工。以宜化、兴发、沙隆达、葛化、楚源化工、祥云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硅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发挥水运和科技优势,努力打造汽车、船舶与装备制造的自主品牌,实现从“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

  支持汽车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神龙二厂、东风本田扩产等项目建设,并抓紧谋划一批与之配套的产业链项目。广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安全、廉价、环保、实用、高效的轿车,加快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轿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把武汉、荆州和黄石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积极扶持沿江船舶工业聚集区的发展,依托武汉、宜昌及黄石、鄂州、黄冈、荆州、咸宁等地产业基础,发展沿江船舶工业走廊。通过整合船舶设计制造资源,重点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

  依托武锅、长动、武重、中国南车、凯迪电力、江汉石油四机厂、长江高科、长江科技、力帝、黄石三环锻压、山力科技、鄂重、宜昌江重机械、三峡涂镀板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成套设备、环保设备和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和产业集群,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器设备、数控机床、铁路运输设备、环保设备、冶金装备、激光装备的制造基地,将荆州建成国内领先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基地,将宜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工机械基地、全国zui大的插齿机基地、全国重要的环保设备基地。

  .冶金产业3个:以武汉的武钢、鄂州的鄂钢、黄石的新冶钢为龙头产业集群;2

  石化产业3个:武汉的石油化工、宜昌的磷化工和荆州的精细化工优势产业集群;3

  汽车产业3个: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荆州、黄石等地零部件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4

  船舶产业2个:以武昌船厂、青山船厂为龙头鄂东船舶产业集群;以宜昌船厂、710所、宜昌船舶柴油机厂为龙头的宜昌船舶产业集群;5

  装备制造产业3个:以武重、长动、武锅等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江汉石油四机厂等为龙头的石油钻井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宜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因地制宜发展建材、纺织服装等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建材行业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稳步发展火电,搞好宜都东阳光自备电站(2×30万千万)、鄂州电厂二期(2×60万千万)、黄石大代小(2×30万千万)、蒲圻二期(2×100万千万)的建设,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改造提高沿江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壮大棉纺和服装两大主体行业,支持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大冶纺织工业园突破印染瓶颈,加快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和光显示、光存储、数码相机、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联合黄石、黄冈、宜昌、荆州等地医药企业,打造湖北沿江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整合域内科教、产业资源,加强研发,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打造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

  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扶持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发展;在武汉打造核动力运行技术研发和服务基地,积极推进咸宁核电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氢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七大领域。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急需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环保产业重点构建包含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的环保产业链。大力支持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咸宁长江产业园发展;打造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黄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铜冶炼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工基地,支持黄金山工业园建设低碳工业园;支持宜昌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支持黄冈开展旧轮胎与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支持荆门格林美公司在汉南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加工基地,为全国作出探索,积累经验。

  生物医药产业: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产业集群;3

  新能源产业:以咸宁核电、黄石太阳能、荆州咸宁武汉生物质能等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集群;4

  新材料产业:以黄石、武汉硚口、宜昌高新、荆州公安、鄂州葛店等5个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新材料产业集群;5

  新兴环保产业:以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鄂州、黄石、黄冈废钢铁和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宜昌环保产业园、咸宁长江产业园、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等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构建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加快武汉全国物流枢纽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武汉新港及四大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江海直达”航运,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zui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辐射中部的全国性物流中心。以金融保险业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汉口建设大道金融产业聚集区和武昌中南路金融总部聚集区,将武汉建成中部六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务和商贸中心。

  构建宜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形成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建设与省域副中心相适应的商贸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完善金融保险“一行三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宜昌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重组,做大做强。

  以港口枢纽、铁路、公路、空港、管道运输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加快长江沿岸地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武汉为中心,形成武鄂黄物流产业带和武荆宜物流产业带,把沿江地区建成服务湖北乃至长江流域的现代物流网,形成辐射中部六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迈向新台阶。利用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即将上马的有利条件,在

  和宜昌港建设专用煤码头,形成全国性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中转中心。同时,抓紧阳逻全国稻米交易中心建设。专栏3

  ——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宜昌三峡机场、“伍家岗—猇亭”综合物流基地、三峡航运中转中心等。

  ——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和地区性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

  ——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主要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

  ——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以水产、蔬菜、苗木、建材等为主,覆盖鄂南,沟通湘北、赣西的区域物流中心。

  以长江三峡及三峡大坝、黄鹤楼、荆州古城、咸宁温泉为核心旅游品牌,通过统一形象设计、产品推介、节庆轮流主办等活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精品旅游廊道和湖北旅游活力驱动轴。围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武汉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区、长江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荆州和咸宁三国及楚文化体验旅游区等三大旅游板块和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在武汉、宜昌开发游轮经济,在大梁子湖地区发展高尔夫等休闲旅游,推动高端旅游,提升产业品质。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赛马节、咸宁国际温泉节等节庆活动。加强与上、下游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线路对接,共同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

  —万寿园—荆州古城—三峡大坝—西陵峡—神农溪;——长江三峡风光游:葛洲坝—长江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平湖—三峡大坝;——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游:荆州古城—万寿园—铁牛矶—

  ——楚文化精粹游:省博物馆—古琴台—磨山楚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熊家冢楚墓—屈原故里;——沿江三国遗址寻踪游:鄂州吴王古城—东坡赤壁—嘉鱼赤壁—洪湖乌林—监利华容道—

  ——黄石生态文化游:东方世界生态游—矿冶文化体验游。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发展大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大力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突破性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发挥武汉现代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江通动画等动漫游戏产业园区,建设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手机游戏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内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开发和动漫制作、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会展的重要基地。整合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等。

  重点支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创意中心和武昌首义文化产业园、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湖北楚天明清古民居保护园、三峡文物保护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支持黄梅戏、摆手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舞蹈和民间文化的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网络传媒产业集群、文化艺术产业集群,民间工艺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文娱演艺产业集群等。

  ——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武汉·中国文谷”创意中心、武昌首义文化产业园、江汉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光谷国际创意园、新加坡创意产业园、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荆州关公文化园,湖北楚天明清古民居保护园等。

  充分发挥沿江地区种植业优势,以稻米、油菜、棉花和蔬菜为重点打造种植业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以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为核心,加快建设优质稻商品基地、双低油菜板块基地和优质棉基地。优质稻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稻米生产,注重组织稻米的育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产业链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福娃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双低油菜基地重点推广双低杂交品种普及率、轻简化栽培技术、“一菜两用”为主的高产高效技术,突出抓好油菜种业和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双低”油菜产业。优质棉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重点扶持棉花生产大县、棉花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支持鄂东南苎麻基地建设,加大“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实施力度。同时积极促进棉花的产、加、销一体化。培育蔬菜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蔬菜加工生产水平,增加菜农收入。

  在畜牧方面,以湖北大丰、宜昌双汇、武汉中粮、荆州雨润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分别在鄂州、黄石、夷陵、枝江、松滋建立三元猪生产基地;以东西湖、黄冈、宜昌牛奶生产企业为龙头,在武汉郊区、黄冈、咸宁、宜昌发展奶牛养殖业;以荆州湘大骆驼、武汉正大、宜昌正大、宜昌新希望、武汉通威等饲料加工企业为基础,发展饲料加工业。

  在水产品方面,重点建设江汉平原精养区,以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为主,积极发展河蟹、小龙虾、黄鳝、鳜鱼、泥鳅、乌鳢、龟鳖等特种养殖。以武昌鱼集团、荆州大明水产公司、洪湖德炎水产公司、宜昌天峡鲟业集团、湘宜水产公司、清江高坝洲水产公司、湖北神鹭水产品公司等为龙头,开展水产品深加工。

  在特色家禽养殖加工方面,重点建设好武汉精武鸭养殖和加工基地、荆州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鄂州绿壳蛋鸡养殖和加工基地、阳新番鸭养殖和加工基地、咸安温氏鸡养殖和加工基地。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养殖小区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家禽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

  以速生丰产林、楠竹、优质柑桔、茶叶为重点。速生丰产林种植重点抓好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鄂南及武汉周边种植区的速生丰产林生产。支持晨鸣纸业、湖北吉象、巨宁森工、监利东森木业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优质柑桔种植,在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长江沿岸优质宽皮柑桔产区。以松滋望春花、宜昌帝元、宜都丰岛、枝江新鸿为龙头,在松滋、秭归、宜都建立柑桔果汁及桔瓣罐头原料基地。优质茶叶种植重点建设宜昌邓村绿茶、萧氏茶和“天然富锌茶”生产基地、咸宁名优早茶及中华老字号“川”字牌砖茶产业区、黄冈绿茶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以咸安为依托建立桂花原料和生产加工基地。在咸宁、黄石建设油茶生产及加工基地。

  优质稻米生产及加工基地:荆州、黄冈所辖区内县市;2.优质棉花生产及加工基地:鄂东三市和江汉平原;

  5.优质“三元猪”生产基地:湖北沿江地区(加工基地在武汉、宜昌、荆州);

  9.优质无公害有机茶及加工基地:宜都、秭归、夷陵、赤壁、咸安、嘉鱼、江夏等地;

  10.优质中药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巴东、夷陵、蕲春、武穴、黄梅、阳新等地;

  发挥武汉市在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中的龙头作用,提升主要节点城市的承接扩散与聚集功能,引导人口、产业和城镇在沿岸有序集中与分布,zui终形成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连绵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

  湖北长江经济带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一核”,即核心城市武汉;“六点”,即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咸宁6个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市。进一步发挥开放开发“领头羊”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带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宜昌市。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宜昌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电基地和旅游区,辐射鄂西渝东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荆州市。努力建好国家重要的粮棉油鱼肉禽等商品生产基地、全省化工基地、综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辐射“两湖”平原的商贸物流中心。

  ——黄石市。努力建成鄂东冶金、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鄂东赣北皖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鄂州市。重点发展钢铁、船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以休闲运动为主的旅游产业,加快三江港区公铁水联运的物流中心建设,加强与相邻城市的分工协作,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对鄂东及鄂东南的辐射力,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黄冈市。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轻型工业城市。强化商贸、信息、金融、科教等综合服务功能,建成辐射鄂东北、连接鄂皖赣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咸宁市。以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生态经济为主要方向,建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电力能源、食品、森工、纺织、机电、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以及覆盖鄂南、辐射湘北和赣西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以“一核六点”为依托,在空间上布局湖北长江经济带两个城市群:东部城市群(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和西部城市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范围内)。力争到2020年,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形成一体化的沿江城镇连绵带,跻身全国大型城市群行列。

  (一)发挥武汉——黄石段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武汉——黄石段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武汉新港江北、江南铁路专用线建设,构筑多层次、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形成以

  中建设各具有500万标箱吞吐能力的阳逻和白浒山-三江集装箱港区,以及阳逻、花山-北湖等5座临港新城、12个港口产业园,努力形成“一区、两港、五城、十二园”的总体空间布局。将武汉新港建设与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支持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共同办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沿江各地综合性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合作,推动沿江各地无缝隙对接,努力实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共同繁荣。围绕龙头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武汉科教、人才资源向沿江各地扩散和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区域性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实现沿江区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二)加快宜昌——荆州段的开放开发步伐

  进一步发展完善宜昌、荆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宜都、枝江、松滋等市发展步伐,着力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西部城市群,使之成为带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荆州段“沿江工业走廊”,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轻工纺织基地。进一步加快“宜昌·深圳工业园”、“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建设,继续建设一批产业转移承接园区,打造沿江产业转移承接带。

  加快发展水运及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宜昌——荆州段港口、航道、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水陆空联运的交通新格局,努力提升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和荆州两湖平原物流中心的地位。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构建长江流域旅游黄金段。以大长江、大旅游区域整合为指导,依据各地的资源特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巴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为底蕴,搞好联手开发,将宜昌——荆州打造成长江旅游黄金段。

  通过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的先期开发,东西相向推进,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态势,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城市发展水平。

  石首、洪湖、赤壁等县级市,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打造新的节点城市。石首市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到2020年建成中等城市,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

  。洪湖市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以石化设备产业集群、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洪湖岸边是家乡”、乌林温泉等重点旅游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到2015年形成较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赤壁市努力建成湘鄂物资集资散地,武汉城市圈电力生产基地,鄂南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

  监利、公安、江陵、嘉鱼等城关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监利搞好化工、生物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努力建成“两湖”平原的经济强县、湘鄂边界重要的商贸物流大县、荆楚历史文化名县和长江中游地区宜业宜居的现代滨江水乡园林城镇。公安积极参与荆州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和汽车零部件、造纸产业,形成武汉和荆州中心城区工业协作配套基地、纵贯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荆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江陵、嘉鱼县城关抓住过江通道兴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壮大实力。(四)扶持东西两端的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两端的黄梅、武穴和巴东、秭归,是与相邻省市开展合作的桥头堡,是展示湖北形象的窗口,应扶持其加快发展。

  支持黄梅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促进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以及新型矿冶、机械电子等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旅游业、商贸业、仓储物流业。支持武穴充分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办好沿江开发园区,打造鄂东柴油机、船舶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医药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巩固全国zui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和华中地区zui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地位,建设工业强市。

  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weiyi的少数民族地区——巴东县搞好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布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旅游业,并通过巴东县的建设带动恩施州北部地区发展。秭归县继续实施“依托三峡、产业主导、文化开发、城乡统筹”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着力把县城建设成生态宜居城、文化旅游城、港口物流城。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作,重点建设巴东、秭归生态移民工业园项目,加强新县城的建设与管理。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两端要分别加强与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的对接,努力在空间上形成完整的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按照“产业融合、跨区合作”的思路,以长江为轴线,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以葛店、磁湖、荆州、宜昌、黄冈、咸宁等省级高新区为重点,以宜都、石首、夷陵、武穴、鄂州等省级开发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优化沿江开发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沿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同时,鼓励沿江城市以新一轮开放开发为平台,积极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新建一批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

  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分类指导,加快发展。经济实力较强的宜都、枝江、松滋、大冶、赤壁、嘉鱼等县市,继续着力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集群领军企业,搞好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做好承接沿海及其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工作,并注重吸纳周边不适宜开发地区的人口和产业,扩大城市规模和承载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他各县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过渡,培育科技含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产业。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个体、私有经济,增强市场活力;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发展,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功能。

  重点镇发展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提高建设水平。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武汉金口、黄石富池、荆州小河口、宜昌枝城、鄂州燕矶、黄冈小池、咸宁潘家湾等沿江省级重点镇,合理利用岸线,积极兴办工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兴办船舶、建材、物流等产业,增强对周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推广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综合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县为主整合新农村建设项目与资金,归集各部门与农村建设政府资金投入,实行定向投入,捆绑使用,项目跨行政区规划,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完善推广“林渠结合”、“林路结合”模式。创新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建三改”整体推进。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以沿江工业园区为依托,有序布局大耗水企业。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区域环境容量要求和资源条件,沿江有序布局造纸、化工、冶金等耗水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和船舶制造、港口开发等项目。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印染、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钢铁、纺织、造纸、化工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通过用水计划管理,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新建工业企业必须按照高标准节水要求建设,严格水资源论证;现有的企业要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对系统用水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设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用水计量器具,加强用水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减少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节水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和合适的灌水技术,如将水稻的“浅灌适蓄”逐渐改变为相对节水的“薄浅湿晒”灌水方式,推广小畦、短沟等旱作灌水技术。杜jue大水漫灌、格田串灌等现象,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

  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和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推广节水器具,引导和鼓励居民使用、更换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合理核定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能够精确反映水资源稀缺性和工程成本的水价,逐步推广阶梯水价制度,减少浪费、控制用水。

  严格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按照国家技术规范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采取拆除或关闭措施。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的建设标准,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加大沿江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从严控制化工等行业有机毒物的排放,确保长江水质安全。

  加强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防治。抓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的实施,启动长江中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开展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环境容量研究;加大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污染控制;实施主要污染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

  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荆江分洪区北口门以及沿江城市的饮用水源区等保护区禁止一切有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等开发利用行为。严格执行有关规划,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武汉新港区、宜昌港区和黄石棋盘洲港区等。加强对茅坪——三峡坝址、汉南区——小军山等640公里的岸线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有控制、有条件地进行适度开发。划为保留区的1180余公里的岸线,必须予以保护,严禁擅自开发;划为保护区的岸线,禁止开发。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岸线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探索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在码头建设上应以公用码头为主并引入多种经营方式,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促进现有的货主码头对外开放,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改造为公用码头,从而提高码头利用率。

  一是合理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湖北长江经济带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城镇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鼓励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出主城区;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稳定农用地面积,优化各类农业用地结构,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应加强多方案比较论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三是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滩涂、荒山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城镇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通过开展城镇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查清城镇节约用地潜力和低效、闲置土地面积,积极应用评价成果,合理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盘活城镇闲置低效土地,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实行城镇用地扩展边界控制等。二是整合规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住宅建设相对集中,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是利用城镇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成果,清理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用地,通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强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推动煤、铁、铜、磷、水泥用灰岩等矿产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开发利用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水平;加大地质勘探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障程度;实施重大科学项目攻关,争取在高磷赤铁矿、钒、钛等长期闲置矿产的采选冶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沿江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加强石油化工、医药农药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建设项目管理。各地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和避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要求,确定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完善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并落实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工业污染源控制,制定沿江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实施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巩固提高环保专项治理成果,严格环保准入要求,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使用。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结构型污染。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实现工程减排。

  改善沿江城市和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控制可吸入颗粒物。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促使工业废气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以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硫为重点,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化工行业污染治理为主攻方向,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妥善处理处置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加快沿江城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源头控制。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严格控制农村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继续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的同时,积极推广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禁止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农药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域,禁养区内不得新建任何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围网养殖。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为土壤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地修复和合理布局农作物耕种等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处置量。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加大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强对矿区开发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实施矿区生态修复。

  重视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搞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严禁围湖造田,实行退田还湖,严禁擅自在长江及湖泊采沙挖沙,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重点实施洪湖、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龙感湖、网湖、长湖及大型水库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重建长江流域江湖联系,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大东湖、梁子湖生态保护区。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强化水体修复能力。

  切实贯彻落实长江禁渔期制度,降低捕捞强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增殖渔业资源,维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以武汉市东西湖、青山两大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依托,构建武(汉)鄂(州)黄(冈)沿江大循环经济发展试验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化工、造纸行业的所有企业以及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他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加快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沿江地区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选择部分重点行业和企业,适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支持荆州、宜昌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重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黄冈龙感湖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带循环经济发展。支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破除传统体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探索新型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模式。

  采取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大港。规划统筹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配置。探索建立沿江港口区域协调机制、政策对接机制、多元化协作机制。鼓励打破行政界限,跨市集群管理,组建大型港务集团。鼓励码头间的联合经营方式,大力推进企业专用码头社会化经营服务。继续推进港口企业的改制,完善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民营、外资进入的市场环境,优化港口建设投入结构。改革现有的港口建设投资方式,调动各方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

  引导冶金、石化、火电、汽车、建材、纺织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企业,以及水陆联运、江海联运等扩散性强的企业,沿境内长江骨干航道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一批临港工业区、高新科技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元综合体,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促进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鼓励大型龙头企业进行上下游联动开发,形成或延伸、壮大产业链;鼓励大型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和联合,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园区,实行产业链、产业群招商;着手建立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吸收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实行政府投资项目规划管理。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试点,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制,全面推行企业投资网上备案制。引进和完善IT、医疗卫生和洁净能源等行业的风险投资模式和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沿江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特别是投资沿江中西部等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到沿江地区进行成, 片开发。借鉴武汉城市圈成立湖北联发投的成功经验,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成立类似大型投融资平台。配合金融监管机构推进在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合作,以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校的科研机构、高科技示范园为载体,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运行机制。创造优惠条件和优越的政策环境,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对关系重点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官、产、学、研”合作,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中心,项目完成后整体转为企业或并入企业。逐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对率先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企业,通过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培养和吸引人才,采取持股、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和技术。

  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一些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走在前列,为全国的改革作出示范。湖北长江经济带借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重点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型”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港城联动等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鄂州市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沿江各市县推广鄂州经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黄石市、大冶市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探索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资源枯竭企业扶持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实施“三结合”,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相结合。坚持以提高外向度为目标、以改善环境为重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坚持以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不断扩大使用外资规模。采取境外上市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扩大境外融资。注重处理好使用外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使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延伸产业链条和增强配套能力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外商重点投向沿江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工业园区;引导外商投向开发性农业、基础设施、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原材料深加工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能够提升沿江地区现代制造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加快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促进产业链和产业板块的形成。鼓励外商以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外商来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有效地使用国际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再上新台阶。

  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鄂州为中心的服装出口基地,以荆州为主的棉纺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黄冈为主的船舶出口加工基地,以荆州、枝江为中心的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加工基地,以武汉、荆州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以荆州、宜昌为主的化工及涂镀板出口基地,以鄂州、洪湖、

  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计算机、通信、软件及相关产业、汽车及零部件、钢铁、船舶和消费电子等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出口企业的品牌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引导资产重组或改组,促进各种形式的联营和联合,加强工贸、农贸、科贸、贸贸结合,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培植外向型龙头企业,着力培育能够进入全球跨国采购体系的经营主体。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对其在投融资、税收、项目申报、技改贴息等政策方面,与其他出口企业一视同仁。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如武钢、东风、湖北电力公司等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收购与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国内母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便捷高效的境内支撑体系,在领事保护、风险防范、信息沟通、政府协调等方面建立境外服务体系。

  加大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壮大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队伍,培育对外劳务合作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外派劳务市场,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打造“湖北海员”等劳务品牌,扩大纺织服装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领域劳务外派规模。

  坚持以港台和日韩作为对外招商重点,同时积极开展对欧美的招商活动;利用国际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化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继续把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深交会、中博会等专业博览会作为国际市场开拓的重点,同时主办好“华创会”、“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博会”等定点武汉的博览会;改进活动方式,把组织大型活动与采取小分队招商、专业化招商、一对一洽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增加对外开放的财政投入,并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包括促进对外开放扩大规模和领域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出台鼓励沿江市县区对外开放上新台阶的奖励政策;逐步建立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援助机制。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并联审批”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外来投资审批新模式,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创新通关模式,深化通关查验制度改革,加快电子口岸建设。

  充分利用湖北长江经济带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集聚“两圈”精华的特点,发挥连接功能和融合作用,强化与“两圈”在产业、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对接。加快建设沟通湖北长江经济带和两圈联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过江通道、枢纽港口;大力开发黄金水道,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融入长江经济带、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加快武汉至宜昌、万州、武石客运专线和随岳、十宜等纵向交通干线建设步伐,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向“两圈”腹地延伸,增强开放开发的辐射带动效应。支持腹地山区市县与临江市县联手打造临江临港工业园区。

  通过长江干流的发展,带动汉江、清江等主要支流的开发。加快推进引江济汉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引江济汉进水口长江荆州河段龙洲垸,搞好岸线规划的管理,推动工程建设。

  加强与中游地区合作。合力打造中游地区港口群,建设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长沙、岳阳、九江、南昌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适应能源、钢铁、化工原料、产成品、建材以及外贸物资等大宗货物中转的港口,加快建设铁水联运港。同时建设以冶金工业原料、产成品、建材转运为主的一批中小型港口。通过港口群的建设促进经济的融合,全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进而形成中部崛起的隆起带。

  加强与下游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接受辐射,接轨长三角,配套大上海,促进“流动、融合、分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分工和技术合作,主动与江苏沿江开发、皖江开发呼应联动,努力实现在产业定位、服务项目、服务区域等方面的错位发展。

  加强与上游地区的合作。积极推动沿江各地加强与重庆、四川沿江县市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配套与协作,加强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合作,形成统一大市场。特别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上段,与重庆同为三峡库区,共同抓住“后三峡时代”新机遇,在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和移民安稳致富三大问题上加强紧密合作,互相呼应,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促进全流域的联动发展。加强与长江流域各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上中下游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拓展区域经济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加强沪、宁、汉、渝四个特大中心城市之间的更紧密合作,建立起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身、重庆为龙尾,自东向西传导辐射众多大中小城市的长江沿岸经济一体化体系,形成国内zui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带。

  成立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发改委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主持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商讨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套,并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沿江各地加强联系,重点做好项目策划等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库建设,搞好日常协调工作。

  争取国家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整合各类财政投资资金,支持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加强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扶持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核产业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简化融资担保手续,同时在创业辅导、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出台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沿海产业和国际产业成体系、成规模转移。支持沿江新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贷款贴息。重点加强对中小创业企业和新兴领域创业的信贷扶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风险引导基金的积极作用。积极辅导、支持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开发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政策导向,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加强供需侧联动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有序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并略有富余。建立煤炭供应长效机制和能源储备机。

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评论关闭

分享到:

中南高科厂房出售代建定造平台

我的微信号:13391219793 (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五一中山双园联动 惊喜五重礼抢先看 限时优惠,不容错过 现楼工业厂房3成首付 请预约考察 4000123021